读毛泽东所有诗词后给你的感受|200字左右( 三 )


好一个“竞自由” , 它浓缩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 物竞天择 , 自由平等正是那个时代的追求 。在全词中 , 这三个字不仅完成了动静切换 , 而且承接了由“万类”到人类的转换 。随后的“问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把全词推向高潮 。
如果说上阕动静有度 , 则下阕就是张弛有致了 。前边的许多句子 , 初看不过是记述少年游冶之事 , 是浪漫的 , 轻松的 , 悠闲的 。“曾记否”三字如猿臂舒展 , 随后的“到中流击水 , 浪遏飞舟”则是弯弓如满月了 。回头再读前边那些看似随意的句子 , 则顿时充满了张力 , 那是风华少年为人类“竞自由”的英勇斗争 。在这里 , 只需举出新民学会和《湘江评论》就足够了 。
融豪放和婉约于一体 , 是该词的一大艺术特色 。如果只看静态 , 该词堪称婉约大师的杰作 。静观毛泽东的“湘江秋色图” , 想必不会逊色于柳永的“钱塘秋色图”吧 。而毛泽东的“湘江秋色图”一旦动了起来 , 柳永恐难望其项背了吧?写到这里 , 顺便看看辛弃疾一首著名的词《水龙吟》 , 也是写秋天的 。开头是“楚天千里清秋 , 水随天去秋无际” , 随即笔锋一转 , 写青山“献愁供恨” , 继而“把吴钩看了 , 栏杆拍遍” , 悲叹 “无人会 , 登临意” , 最后是杜鹃啼血 , “倩何人 , 唤取红巾翠袖 , 揾英雄泪!”烈士悲秋 , 惟此为最 , 令人不忍卒读 。婉约派指该词过于直露 , 但词人国恨未雪 , 壮志难酬 , 报国无门 , 恐怕很难含蓄了 。稼轩词豪而含悲 , 豪而含恨;毛泽东词则豪气干云 , 豪情贯日 , 盖时代和际遇使然 。
秋的赞歌 , 自由的赞歌 , 风华少年的赞歌 。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 自由是灵魂 , 秋天的万物因“竞自由”而充满生机 , 风华少年因“竞自由” , 为自由奋斗而英气勃发 。
《沁园春•长沙》是诗人毛泽东的开卷之作 , 实际上是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宣言书 , 但诗人寓动于静 , 寓张于驰 , 其锋藏而不露 , 其势引而不发 , 其词雅而不激 。诚如古人所言 , 引而不发 , 跃如也 。
《沁园春•长沙》鉴赏(三)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 , 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 , 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 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 , 而且气势磅礴 , 画面壮阔 , 意象壮美 , 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 , 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 , 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
《沁园春 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 , 作者视野开阔 , 选取的景物或广博 , 或宏伟 , 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 , 有山上的“层林” , 有江中的“百舸” , 有空中的雄鹰 , 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 , 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 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 , 从仰视到俯瞰 , 天长地阔 , 山红水绿 , “笼天地于形内 , 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 , 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 , 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 ,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 , 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 , 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 , 昂扬奋进 , 他所取的“象” , 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 , 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