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喻老|韩非子喻老读音( 三 )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 。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 。"郑君不听 。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 。"郑君又不听 。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 。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 。脣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 。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 。"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 。晋已取虢,还,反灭虞 。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 。然则叔瞻、宫之奇亦虞、虢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 。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外流亡,路过郑国,郑国君主不以礼相待 。叔瞻劝说道:“这是贤明的公子,您好好待他,可以积德 。”郑君不听从 。叔瞻又劝说道:“不好好待他,还不如杀了他,不要让他日后给我们带来祸患 。”郑君又不听从 。等到重耳返回晋国,起兵伐郑,大败郑国,夺取了郑国的八座城 。晋献公用垂棘的宝玉相赠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掳国,大夫宫之奇劝说道:“不可借路 。唇亡而齿寒,虞、虢互相救援,并不是在互相施恩 。今天晋灭虢,明天虞必定会跟着灭亡 。”虞君不听,接受晋国宝玉,借给晋军道路 。晋在攻取虢后,返回路上就灭了虞 。这两位臣子都抢在祸害刚露苗头时就想出了办法,但两位君主却不采纳,所以郑国因此战败了,虞国因此灭亡了 。所以《老子》说:“事情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未露苗头时容易想法处理 。”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 。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砲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故曰:"见小曰明 。"
从前商纣制作了象牙筷子,箕子非常担忧,认为使用象牙筷子一定不会在陶制器皿里使用,一定会配合使用犀牛角杯或玉杯;象筷玉杯一定不会用于吃豆类食品熬的浓汤,一定要去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吃牦牛、大象、豹子的胎儿就一定不会穿粗布短衣,不会在茅屋下面食用,就一定要穿多层的织锦衣服,住上宽敞房屋和高台 。箕子害怕结果严重,所以深为这样的开端担忧 。过了五年,商约摆设肉林,建炮烙之刑,登上酒糟山,俯临酒池,他因而丧身 。因此箕子看见象牙筷子就预感到了天下的祸害 。所以《老子》说:“能够看到事物的萌芽状态,就叫做明 。”
勾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姑苏 。文王见詈于王门,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 。故曰:"守柔曰强 。"越王之霸也不病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 。故曰:"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 。"
勾践到吴国服贱役,亲自拿着兵器做吴王的前驱,所以能在姑苏把夫差杀死 。文王在玉门受到辱骂,面不改色,结果武王在牧野捉住了纣王 。所以《老子》说:“能够保持柔弱即是刚强 。”越王称霸,并不因为担任贱役而苦恼;武王称王,并不因为被人辱骂而苦恼 。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所以不苦恼,因为他心里不认为苦恼,因此就不苦恼 。”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 。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 。"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 。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
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玉璞,然后把它进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 。乡下人说:“这是宝玉,应该作为您的器物,不应被小人使用 。”子罕说:“你把玉看成宝,我把不接受你的玉看成宝 。”这即是乡下人想要玉,而子罕不想要玉 。所以《老子》说:“把没有欲望当作欲望,不要把难得的财物看得贵重 。”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 。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 。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 。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 。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 。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 。故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 。"
王寿正背着书走路,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碰到了徐冯 。徐冯说:“事情是人做出来的,人的行为产生于当时的需要,聪明的人没有固定不变的做事方法 。书本是记载言论的,言论产生于认识,明达的人是不藏书的 。现在你为什么偏要背着书本走路呢?”于是王寿烧了他的书并高兴得手舞足蹈 。所以有才智的人不用空言说教,聪明的人不用藏书箱子 。不说教、不藏书是世人所指责的,而王寿重复了这样的做法,这是把不学习作为学习了 。所以《老子》说:“把不学习作为学习,重新走上众人认为错误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