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友情边塞生活雪的古诗要完整的各五首( 三 )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 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 , 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 , 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 , 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 虽也写观望上游 , 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 , 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 , 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 , 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 , 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 , 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 , 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 不愧为千古奇句 。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 , 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 , 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 , “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 , 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 , 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 , 这里相当于“一座” , 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 , 当然不是居民点 , 而是戌边的堡垒 , 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 , 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 , 如“夔府孤城落日斜 , 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 , 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 , 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 , 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 , 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 , 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 , 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 , 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 ,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 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 , 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 , 化板为活 , 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 , 深化诗意 。玉门关外 , 春风不度 , 杨柳不青 , 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 , 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 , 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 , 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 , 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 , 深沉含蓄 , 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 ,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 , 但愿生入玉门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 , 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 , 就会发现 ,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 但写得悲壮苍凉 , 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 , 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 , 也是悲中有壮 , 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 , 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 , 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 , 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 , 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
其二
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 诗中牵涉到唐玄宗对待突厥问题的一些历史事件 。开元(唐玄宗年号 , 713—741)年间 , 突厥首领小杀曾乞与玄宗为子 , 玄宗许之 。又欲娶公主 , 玄宗只厚赐而不许和亲 。后小杀问唐使袁振 , 袁振说:“可汗既与皇帝为子 , 父子岂合为婚姻?”后小杀遣其大臣颉利发入朝贡献 , 颉利发与玄宗射猎 , 时有兔起于御马前 , 玄宗引弓傍射 , 一发获之 。颉利发下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绝 , 人间无也 。”后来玄宗为其设宴 , 厚赐而遣之 , 最终不许和亲 。诗中的后两句通过突厥首领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赞颂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 , 说明其威势足以震慑周边少数民族 , 对于他们的无理要求坚决按原则办事 , 决不肯对之妥协以求苟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