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关于梅花和桃花的爱情诗词句…( 三 )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
下阕,托梅寄志 。
梅花,它开得最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 。是它迎来了春天 。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 。“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 。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 。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 。“妒”,则非草木能所有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
最后几句 。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 。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 。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 。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 。这是第四层 。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 。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
作者介绍:
人物评传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南宋爱国诗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