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教材小学语文1-12册所有的古诗词急用( 七 )


对于古诗文学习的目的,新课标也进行了明确,可不是为了考试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
【探索】
经典诵读多年前已开始
将诗词与教材融合起来
合肥市包河苑小学从去年开始开设了专门的经典诵读课,列入到课表之中,每周一节,雷打不动 。
不过由于开展的时间不长,所以现在老师们还都处于摸索阶段,不断总结好做法 。已经做了29年语文教师的许道平,在这方面很有一手,“除经典诵读课之外,我把古诗词经典篇目跟教材结合起来,融入到了日常教学中,学生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 。”
许道平现在跟班带二年级语文,她翻开课本举了个例子:在第一课识字部分,有“烟波、水乡、荷塘、渔歌、归舟、枫叶、灯火”等词语,这些富有诗意的词汇,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描写江南水乡的那些诗词 。许道平就在课堂上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说一说都有哪些相关诗词,然后再加以解释和延伸 。学生们在学习词语的同时,就把古诗词顺手也学会了 。
这个办法还真的特别有效 。许道平从去年开始给一年级的学生尝试这个办法,一年过去了,现在班上很多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一两百首唐诗 。“一般都是在上新内容前,把相应的古诗教给学生,让学生先预习,然后再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般两三天学生们就能学会一首诗 。一年下来,有些聪明的孩子就能背诵200多首诗了 。”
现在学生们进入了二年级,许道平又给学生们准备了宋词,她已经根据教材,将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宋词都挑出来了 。“计划利用二年级这一年时间,教学生们了解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宋词,让他们从小就对古诗词有一个大致了解 。”
部分学校有系统教材与课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新学期开始后,每天早晨,路小学又开始传出了经典诵读的悦耳声音 。这是所有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正式上课前诵读10分钟的古文经典 。除此之外,所有班级每周还有一节经典诵读课 。
路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这样的经典诵读已经有十几年了 。早在2002年,就被安徽省教育厅确定为“儿童经典诵读工程”试点学校,这些年一直在不断摸索 。“一开始也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读些古文经典,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该负责人介绍说,现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12个学期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校本教材都齐全了,而且还有专门的课程纲要,老师上课也有了准则 。
传统文化经典固然非常好,但让孩子们喜欢上这些古文可不容易 。为此很多学校都想了不少办法,在学生诵读经典的基础上,学校开始组织各类朗诵比赛活动,还把经典诗词与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就在前不久的中秋节上,我们还组织了朗诵会,让学生们把跟月亮、跟中秋相关的古诗词找出来,进行朗诵比赛”,屯小负责人表示,这样丰富多彩的形式避免了单纯枯燥的学习,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形式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
删古诗词无关“减负”
今年上海市一年级课本中删去了所有的古诗文,按照相关的说法,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对此很多人都觉得难以认同 。
许道平总结自己近30年的教学经验说,在课本中穿插少量的诗歌,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调节,非但不会加重学习负担,反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毕竟对新鲜的东西会更感兴趣一些 。
倒是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背诵要求,其中很多都是现代文,而且篇幅都很长,比一首诗可长多了 。“为什么要让学生背诵这些文章?如果真想减负的话,就把这些背诵文章的要求给撤销,而不是删去古诗词 。”许道平分析说,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如果全部删除了,会带来很不好的导向 。
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哲理
大规模开展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这些传统古诗文,究竟有没有效果?有哪些可以看得见的作用?
“根据我们十多年的实践来看,潜移默化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屯溪路小学老师张炎总结说,一些学生比如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确实很难理解《三字经》、《弟子规》中那些词句的含义,所以一开始的诵读真的只是“诵读”,先让学生们把这些经典都读出来,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让经典先在他们心底扎根 。还有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也能体会到一些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