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齐桓公伐楚始末:历史上真正的无解阳谋( 四 )


楚军方面的原因更简单,之前楚国连年攻打郑国,上一年年底还一度把郑国打得想要投降,想来消耗很比较大的,此时它必须要想方设法争取一些休整的时间 。
总之,双方可能磨磨唧唧地谈了几个月以后谈判破裂,也可能谈判破裂后各自沉默了一段时间 。直到夏季,联军终于开拔,向北挺进到了陉 。
齐桓公伐楚|齐桓公伐楚始末:历史上真正的无解阳谋



图为联军是年夏季伐楚的大致形势 。
如图所示:
黄箭头为联军的进行情况,重点大抵为陉山的位置——特别说明一点,此处的“陉”具体位置本身有一定争议;
黄箭头为召陵的大致位置,童书业《春秋史》中认为陉或许在这一带地区;
黄圈为齐国的主要与国,基本上包括了当时北中国所有有影响力的诸侯国——燕、秦、晋与这场战争并无关联 。
从联军的行军路线来看,齐军当时并没有侵入楚地的意思,它的作战计划就是要保护郑国,军事目标则是侵入郑国境内的楚军 。
至于齐国方面为什么作这一选择,大抵原因有二:
一是齐国的目的在于救援郑国而非摧毁楚国,实际上,齐国方面大概率并不希望楚国遭到太严重的损失,否则郑国可能因为失去南方的强敌而重新在中原坐大;
二是齐国只有吸引楚军前来决战的诉求,但并无真与楚军一决雌雄的诉求,它只要迫使楚国调动郑国境内的军队即可达到救郑的效果 。
接下来,联军大概率利用陉山的山势修筑工事,而楚军则调整在郑国的部署转头与之对峙 。
事已至此,齐国的战略目标也就达到了,而楚国攻郑计划的失败也成了既成事实 。
在这种局面下,双方再度展开谈判 。
于是,齐军主动退到了召陵,要求楚将屈完来到联军的营寨进行议和 。
齐桓公伐楚|齐桓公伐楚始末:历史上真正的无解阳谋



图为召陵之盟的大致形势 。
如图所示:
黄箭头为联军的后撤情况,联军先是退到了召陵,在此与楚国会盟,其后向陈国展开了攻势;
黄圈为当时齐国收复的范围,北方有卫、鲁等国,西方有重新收复的郑国,南方有收复的陈、蔡;
白箭头为齐国势力对宋国的包夹,由此进一步巩固了齐、鲁、宋联盟,还完全打通了和周室的联系 。
有关齐桓公伐楚一事,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到:
虽然齐国拉拢了几乎北中国所有有势力的诸侯国,但周室并未太掺和进去 。
至于周室没太掺和的原因,想来也不难猜:
齐国只是名义上的“尊王”,而楚国则是实打实的朝周,周室着实没有必要站在一个尊王者的阵营打击另一个尊王者 。
另补充一点:
楚成王在继位以后恢复了对周室的朝觐,文献上虽未写明是只是朝觐了一次还是每年都去在朝觐,但考虑到楚国一直在攻击郑国,而周国又紧邻郑国,按常理来说楚国只会持续朝周以牵制郑国 。
事已至此,齐国的所有政治诉求均已达到,自然不会对楚国再提出什么理由 。
于是,楚国承诺在朝周的贡物清单上加入包茅一项——这着实是不疼不痒——双方就此握手言和 。

四、尾声很多历史学家称,齐桓公伐楚有效遏制了楚国北上的势头 。这一点确实是没有错的 。
齐桓公伐楚|齐桓公伐楚始末:历史上真正的无解阳谋



图为召陵之盟以后楚军的攻势 。
如图所示:
红箭头为召陵之盟的2年以后楚军攻许的大致情况,一度逼得许君肉坦谢罪才罢休;
黄箭头为召陵之盟的6年以后楚军攻黄的大致情况,黄国最终被灭掉;后面的黄箭头为再4年以后楚军灭英的大致方向(位于今英山县一带,笔者才图中标的比较草率) 。
从召陵之盟以后楚军的攻略形势来看,楚国方面确未在触及齐国碰触齐国的势力,整体有所收敛 。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楚军攻许、伐黄、灭英都有敲打郑、蔡、陈的意思,实际齐国也并没有完全遏制住楚国的北进 。
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借鲍叔牙之口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问当时齐国为什么不控诉楚国僭号一事,再借管仲之口做解释,称是想让楚国去王号的难度比较高,这样做只会造成战事的扩大 。
上述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绝非核心原因,冯梦龙将其纳为主因或许与弄乱了这场战争的始末有关 。在认真捋一遍这场战争的始末我们就会发现:
当时齐国对楚国事务的干涉既无能力,也无必要,且有蛮夷背景的楚国本身就能称王,管仲确无必要在这件事上做什么文章 。
最后,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