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齐桓公伐楚始末:历史上真正的无解阳谋( 五 )


既然齐国在战争中并没有表现出十分强大的军事实力,楚国为什么还在之后有所收敛呢?仅仅是怯懦吗?
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在齐桓公继位以后,齐国方面的外交策略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战国中期纵横活动的雏形,也就是在近交远攻和远交近攻之间不断切换,由此形成超越自身军事实力的外交权势 。
齐桓公伐楚|齐桓公伐楚始末:历史上真正的无解阳谋



图中可以看到:
假如楚国重新对郑、陈等国展开军事行动,一旦短时间内未能得手,就会遭到以齐、鲁、宋联盟的介入 。假若楚国想要反击,却根本没有手段能威胁到盟主齐国 。
对比来看:
齐桓公伐楚|齐桓公伐楚始末:历史上真正的无解阳谋



宋襄公的称霸虽也有齐、鲁、宋联盟做后盾,但他就郑国事务与楚国产生冲突的时候,一旦出现失利就会遭到楚国对宋国本土的直接攻击——在这种局面下,宋襄公只能表现得比齐桓公更“仁义”,但即使如此依旧不被其他诸侯看好 。
再之后,晋国突然在黄河以北坐大,晋、楚两国围绕郑国展开争霸,齐国则偏距东南一隅左右逢源,齐桓公时期的策略不再有施展的环境 。之后列国的外交方针逐渐转向了远交近攻,到春秋末期开始变异,最终至战国中期转变为了最标准的外交模式 。
至战国末期,秦国在范雎执政的10年内曾出现过一阵子“远交近攻”,其后依旧转向了纵横活动,最终在助赵攻燕、助魏攻楚的战略下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