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被称为经是在|诗经全书共有多少篇诗( 二 )


汉儒传《诗》 , 使《诗》经学化 , 自汉代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 , 对《诗经》研究和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 ,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学”传统 , 大致说来 , 汉学重“美、刺” , 宋学重“义理” , 清代朴学重“考据” 。
《诗经》关注现实 , 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 , 这种创作态度 , 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
《诗经》描写了怎样的社会风貌
《诗经》形象深刻地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珍贵资料 。
《诗经大雅》保存了5首古老的周族史诗 , 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 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 , 这些作品也有其历史和文学价值 。例如《生民》就描绘和赞美周人始祖后稷的传奇经历 。
周代是礼乐文化发达的社会 , 整部《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 。燕飨诗以文学的形式 , 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一些侧面 。《小雅鹿鸣》一诗原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 。宴饮中的仪式 , 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 。当时诗皆人乐 , 后来常在举行乡饮酒礼、燕礼等宴会上歌唱《鹿鸣》等篇的乐调 。
在《雅》诗和《国风》中 , 与颂歌异调的 , 是怨刺诗 , 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 。怨刺诗的特点是“多具忧世之怀”、“有忧生之意”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二雅”中的怨刺诗多出自贵族文人之手 , 《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 , 因而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其内容更深广 , 怨愤更强烈 , 讽刺也更尖刻 。《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 。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 , 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 , 主要集中在《国风》中 , 不仅数量众多 , 而且内容十分丰富 。其中有描述美丽的幽会和邂逅的诗 , 表现相思和爱情受阻的诗等 。一些恋歌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 。《鄘风柏舟》写一位未嫁少女爱上了一位心仪男孩 , 却遭到了母亲的反对 , 只有呼天唤地以示抗争 。《郑风将仲子》写女子与心上人倾心相爱 , 但是又惧怕父兄的反对和旁人的风言风语 , 婉曲之中不乏怨尤 。这类诗歌反映的社会问题 , 是爱情同礼教、社会舆论的矛盾 。
《诗经》中也有描写美满婚姻生活的诗 。《周南桃夭》即是一首祝贺新婚的短诗 。以艳丽的桃花起兴 , 祝福新娘家庭和睦 , 生活幸福 。《齐风东方之日》写一位男子得到意中人的那种令人震撼的喜悦 。
在婚恋诗中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诗” 。以《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为代表的“弃妇诗” , 以浓郁的哀伤情调 , 描述了沉痛的婚恋悲剧 。
以战争与徭役为主要题材的叙事和抒情诗被称为战争徭役诗 , 这类诗大概有30首 。战争与徭役在作品中一般被称为“王事” 。“王事靡盬 , 不能艺稷黍 。”《小雅采薇》由出征猃狁的士兵在归途中所赋 。末章云:“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 , 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 , 莫知我哀 。”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诗经》乃至整个古典诗歌中最优美的诗句 。
朱自清读《诗经》
诗的源头是歌谣 。上古时候 , 没有文字 , 只有唱的歌谣 , 没有写的诗 。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 , 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 , 给别人或自己听 。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 , 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 。唱叹再不够的话 , 便手也舞起来了 , 脚也蹈起来了 , 反正将劲儿使到了家 。碰到节日 , 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 , 唱歌的机会更多 。或一唱众和 , 或彼此竞胜 。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 , 三个人唱 , 拿着牛尾 , 踏着脚 , 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 。歌谣越唱越多 , 虽没有书 , 却存在人的记忆里 。有了现在的歌儿 , 就可借他人酒怀 , 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 , 也足可消愁解闷 。若没有完全合式的 , 尽可删一些、改一些 , 到称意为止 。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 , 就是为此 。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 , 成为定本的 。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 , 多人的智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