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被称为经是在|诗经全书共有多少篇诗( 四 )


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 , 并非解诗;那时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 , 因乐歌而加以借用 , 不过是一种方便罢了 。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 , 那时原很明白 , 用不着讨论 。到了孔子时代 , 诗已经不常歌唱了 , 诗篇本来的意义 , 经过了多年的借用 , 也渐渐含糊了 。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 , 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 , 断章取义地来解释这些诗篇 。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 。
有关《诗经》的小知识
(1)中国最古老的诗歌
《诗经》中所收录的并不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 。因为从语言产生和诗歌形成的规律来看 , 在四言诗歌形成之前 , 应该有二言、三言诗歌的存在 。由于《诗经》是第一本诗集 , 所以我们很多的文学史 , 常常是从这里开始讲起 。但事实上 , 在《诗经》之前 , 还有一些资料保存了更古老的诗歌 。
一般文学史常常引用《吕氏春秋音初》中《候人歌》、《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的《弹歌》、《礼记》中伊耆氏的《蜡辞》以及《山海经》中的《神北行》等 , 以此来证明远古歌谣古拙而简朴的特征 , 说它们采用二言或者三言的句式来叙述 , 但常常忽略了比《诗经》产生更早的《周易》中 , 也存有一些远古的谣歌 。这些谣歌常被用做象辞 , 来描述卦的形象特征 。假如把这些象辞连起来 , 有的就是一些典型的歌谣 , 无论在韵律还是结构上 , 都与《弹歌》《蜡辞》等有着同样古朴的特征 。例如《临卦》中的“咸临”“咸临”“甘临”“至临”“知临”“敦临” , 《需卦百思特网》中的“需于郊 , 利用恒 , 无咎 。需于沙 , 小有言 , 终吉 。需于泥 , 致寇至 。需于血 , 出自穴 。需于酒食 , 贞吉 。入于穴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它们都可说是情景兼备、意味深长的二言、三言诗歌 。《诗经》也保存着一些三言诗 。但仅仅是很小一部分 , 不能称为主流 。
(2)《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是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 , 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 , 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 , 有直接的启发 。赋、比、兴的运用 , 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 , 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简而言之 , 赋即铺陈直叙 , 比即比喻 , 兴即起兴 。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诗经全书共有多少篇诗】

《诗经》中用赋的地方很多 , 最典型的例子是《七月》和《郑风溱洧》 。《七月》铺陈叙述了农夫一年的劳动生活 。《溱洧》客观地叙述了青年男女的游春之乐 。
用比的例子也很多 , 《卫风氓》以“桑之未落 , 其叶沃若”比女子的貌美 , 以“桑之落矣 , 其黄而陨”比其色衰 , 最是贴切不过 。
兴分两种情况 , 一种是兴而兼比 , 既有发端的作用 , 又有比喻的作用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 , 灼灼其华 。”既是起兴 , 又以绚丽的桃花比喻新娘子的美艳 。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 , 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第二种的兴与正文的内容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 只有发端的作用 。
(3)《诗经》流传
到春秋时期 , 流传下来的诗 , 据说有三千多首 , 后来只剩下三百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 后来为了方便 , 就称它“诗三百” 。
孔门弟子中 , 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 , 所以由他传诗 。
到汉初 , 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 , 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 , 合称三家诗 。
齐诗亡于魏 , 鲁诗亡于西晋 , 韩诗到唐时还在 , 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 。
至于现在流传的诗经 , 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 , 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
不容错过的经典
七月流火 ,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 , 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 , 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 , 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 , 馌彼南亩 , 田畯至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