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蝉的别称( 二 )


陈藏器《本草》 , 诸书所载 , 往往混乱不一 , 今考定于左 , 庶不误用也 。夏月始鸣 , 大而色黑者 , 蚱蝉也 , 又名蝒(音miàn面)、曰马蜩 , 《豳诗》‘五月鸣蜩’者是也;头上有花冠曰螗蜩 , 曰蝘 , 曰胡蝉 , 《荡》诗‘如蜩如螗’者是也;具五色者曰螂蜩 , 见《夏小正》:并可入药用 。小而有文(纹)者曰螓 , 曰麦□(上札下虫 , 音zhá扎);小而色青绿者曰茅蜩 , 曰茅□(上截下虫);秋月鸣而色青紫者曰蟪蛄 , 曰□(左虫右召)□(左虫右撩去提手)曰蜓□(左虫右木);曰□(左虫右奚)□(左虫右鹿) , 曰□(左虫右多 , 音shé舌)□(左虫右决去两点水,音jué决);小而色青赤色者曰寒蝉 , 曰寒蜩 , 曰寒螀(音jiāng) , 曰蜺;未得秋风则□(上病框下音 , 喑的异体字 , 音yīn阴)不能鸣 , 谓之哑蝉 , 亦曰□(上病框下音 , “喑”的异体字 , 音yīn阴)蝉;二三月鸣而小于寒螀(音jiāng江)者曰□(左虫右宁)母:并不入药 。”他将前人诸说加以分类 , 去其重复者 , 总结出蝉的九个种类 。他归类的标准有三点:一是形体大小 , 二是体色 , 三是时令 , 这就比较科学了 。

清人陈淏子《花镜•养昆虫法》“鸣蝉”条上说 , 鸣蝉一名寒螀 , 夏曰蟪蛄 , 秋曰蜩 , 又楚谓之蜩 , 宋卫谓之螗 , 陈郑谓之蜋蜩 , 又名腹蜟 。雌者谓之疋 , 不善鸣 。乃朽木及蛴螬腹蜟所化 , 多折裂母背而生 。无口而以胁 , 鸣声甚清 , 亮而闻远 , 鸣则天寒 。头方有緌 , 两翼六足 , 能含气不食 , 应候守常 , 多息于高柳、桑枝之上 , 死惟存一壳 , 又名蝉蜕 。
当然 , 如果以现代昆虫分类学的标准来衡量 , 李时珍的分法仍有其不足之处 。根据科学的分类方法 , 蝉有3000多种 , 分布于世界各地 , 仅我国就有120种以上 。最常见者有蟪蛄、黄蟪蛄、花蟪蛄、鸣蜩、赭□(左虫右撩去提手)、蚱蝉、黄蚱蝉、□(左虫右刀 , 音diāo雕)□(左虫右劳 , 音láo劳)、夏至□(左虫右撩去提手)、鸣鸣蝉、寒螀(音jiāng江)、春蝉、茅蜩、红娘子等十多种 。

与蝉有关的词组和成语典故不少 。像蝉联 , 亦作蝉连 , 连续(多指连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 。蝉娟(古汉字的娟字是“虫”字旁) 。
《庄子·达生》中记载的“佝偻承蜩”或“承蜩之巧” , 比喻做事精专 , 全神贯注 , 方能成功 。两眼只盯着蝉的翅膀 , 别的什么也不去看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运用心志不分散 , 就是高度凝聚精神 , 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寓意:任何一件事情 , 只要我们心无旁骛的认真做个一年半载 , 把别的诱惑、爱好暂时收
敛和压抑一下 , 养成不被外界打扰的习惯 , 专注的去做一件事 , 那肯定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的 。佝偻老人的体质没有办法和一般人相比 , 但是他在捕蝉这件事情上却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水平 , 主要原因就是专一和刻苦 。
(原文:仲尼适楚 , 出于林中 , 见佝偻者承蜩 , 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 , 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 , 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 , 犹掇之也 。吾处身也 , 若厥(音júe , 失去知觉)株拘;吾执臂也 , 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 , 万物之多 , 而唯蜩翼之知 。吾不反不侧 , 不
以万物易蜩之翼 , 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 , 乃凝于神 , 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古诗词里的蝉的别称】


汉代刘向《说苑·正谏》中记载:吴王要进攻楚国 , 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 , 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舍人 , 想谏又不敢 , 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 , 露水洒湿了衣裳 , 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 , 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一棵树 , 树上有一只蝉 , 它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 却不知道背后有一只螳螂啊;螳螂缩着身子紧贴树枝 , 弯起了前肢 , 想要抓这只蝉 , 却不知道它的旁边有一只黄雀啊;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 , 却不知道有人在他所处的树下拿着弹弓正瞄准了他啊 。这三个小东西都在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 , 却都没考虑隐伏在它们身后的灾祸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