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和古琴哪一个的弦更多( 二 )


汉代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 。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 。或曰蒙恬所造 。”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 山凉 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 。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 。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 。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 。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 。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 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 。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贴合正统礼器的标准 。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这些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 。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 。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 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但是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 。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 。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 。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 。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 。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 。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 。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 。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 。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
假如真的瑟、筑、筝的样式雷同那么只能认定筝与瑟的差别除了音色有别而外外在的差别主要在于弦数即:瑟有二十五与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筝仅为十二弦与十三弦当时的筑也发展成为十二弦与十三弦那么筑与筝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呢?《通雅》在筝下注明“踏步筝用骨爪是、长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筑时引《释名》的说法:“筑以竹鼓之也” 。如此看来其实、差别主要在于筝是弹拨乐器而已 。当然《通雅》还在筑下注明:“似筝细项”这“细项”便成了筑与筝形态上的主要差别 。原先初试的筑是要以左手握住颈部而用右手击奏的故而“细项”唐代已长四尺余显然无法握持这细项看来乃是保存了旧有体制而已 。《通雅》在筝这一条目下还注上了“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 。长寸余以代指”的说明 。这一注释在于说明CHOU 手部诌去言与轧筝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称的差异仅仅是一为弹奏、一为拉奏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