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教师的发言稿( 四 )


4、送别诗 ,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 , 主要抒写离情别恨 , 或用以激励劝勉 , 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 , 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 , 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 , 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 ,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 , 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 , 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 , 只作记行诗 , 不可视作山水诗 。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
6、边塞诗 ,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 , 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 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
7、咏史诗 ,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 , 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 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 , 让读者自己思考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 , 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 , 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 , 均为名篇 。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
8、咏物诗 ,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 , 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 , 托物言志 , 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 , 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 , 都是借自然之物 , 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 , 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 , 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 , 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 , 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
10、怀古诗 , 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 , 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作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 , 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 , 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 , 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 , 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 都遗响千古 。1996年全国卷
谁有初中语文阅读技巧方面的资料、备课、教案?阅读技巧
1.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 , 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 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 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 , 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 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 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 , 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 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 ,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 , 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 , 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 , 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 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 , 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 ,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 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 , 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 增强说服力 , 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 , 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