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的对联( 四 )


二、新课学习中,巧用诗词,点燃学习激情,突破重难点
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巧用诗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 。例如,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介绍西城,就利用学生学过的诗句,让学生齐背《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生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教师进而提出问题,诗中的玉门关、阳关以西和以东在和人眼中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那么玉门关、阳关和西 城有关系呢?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西域的理概念 。知道西城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或更远的地方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东汉末年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的荒寂凄凉的社会现实 。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的情况 。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利用佛教欺骗和麻痹广大人民,当时许多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都大力推崇佛教,以此出现了佛寺遍布各地,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
三、利用诗词进行教学教学小结,有利于记忆所学内容
教学结束后,利用诗词总结,往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我就用“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来总结左宗棠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功绩 。
四、利用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诗词是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内容 。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屈原那忧伤的“长太息以掩涕兮,衰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敢因祸福避趋之”,光绪皇帝为邓世昌撰写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凡此种种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佳诗句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用,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
总之,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 。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古诗要做到准确、恰当;尽量引用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的;一定要选用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切忌引述过繁过滥,一定要依据教材而选择诗词,使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元宵节的诗词对联,各地习俗,历史发展和起源故事有什么?元宵节的诗词对联:
《元宵》
(明)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
这首诗不落俗套,取材农村,绘声绘色,元宵景物毕现眼前 。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 。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 。明代张灯的日数,自太祖始增为十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
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成为了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最爱“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一句,整首诗至此,已将“良辰”“娱人”“笙歌”“开口笑”“消良辰”连成一线,组成了一幅元宵喜乐图 。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
本诗描写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万灯明”万灯,泛指很多灯,明则是亮起来了 。
正月中旬动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 。“动”震动 。形容热闹 。“帝京”是指京城、国都百内人连袖舞:“三百内人”应该是指很多的宫女 。
“三百”也是形容人数众多的,非实指 。“连袖舞”是指一时天上著词声跳舞 。“一时”是说当时,“天上著词声”是指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也是极言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声可直传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