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是什么诗( 五 )


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之痛,思亲之情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第四、五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 。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此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 。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 。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 。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 。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 。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 。
细节赏析
概述
项脊轩是作者成长的重要见证,《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为明线,以自己对亲人的深挚感情为暗线,展开叙事抒情,《项脊轩志》以第一人称叙事,翔实生动,如身临其境,运用动作、语言和景物描写,寄托了对“对自己人生成长有过深刻影响的女性”(如母亲)的诚挚缅怀 。前已有刘禹锡《陋室铭》 。《陋室铭》用韵文形式,主要抒发个人情趣志向,体式短小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虽也有近似的感想(“项脊轩”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陋室”),但作者却用散文形式,多叙家常,故别具风味 。作者因远祖归道隆住在太仓(今属江苏)的项脊泾,遂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 。《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是分两次写成的 。前三段写于十九岁时,是本文;“余既为此志”以下一段则是十余年后,作者览旧作而续写的 。故全篇合为四段 。
从篇首到“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为第一段,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 。是文中着意描写轩室环境的部分 。先记项脊轩的“前身”,旧时南阁子破旧的情景 。一是很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二是很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三是漏雨:“雨泽下注” 。四是昏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总之,是一间不折不扣的陋室 。经作者添窗检漏,一番修葺之后,始得不漏不暗;又由于花木之置,小小轩室,居然成为胜境,成为幽雅的书斋 。此节在全文最具文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段,同时又是一个转折,进入第二段 。从写环境转入写人事的变迁,由可喜转入可悲 。又分数层 。先一层写庭院的几经变故,即诸叔伯分居前后,庭院由通到隔(“始为篱,已为墙”)的经过,“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等句写分居后的凌乱 。客观的叙说家庭琐事中,寓有人世沧桑之慨 。此可悲一也 。进而通过家有老妪说亡母旧事,写家庭人事变故 。须知作者生母去世时,他年龄尚小,所以母亲的形象在他是记不分明的(参《先妣事略》) 。而那位老妪既是祖母的婢女,又作过两代人的奶妈,通过老妪来追忆旧事,是自然入妙之笔 。她所说的,不过是先前母亲曾在何处站过,曾有过一些什么对话,然而就是这些平淡处,最为关情 。“儿寒乎?欲食乎?”短短的两句,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闻儿啼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这种追忆,无疑会引起过早地失去母爱的作者的伤心 。此可悲二也 。再有便是作者自己对祖母的追忆 。那段往事似乎也很平常,却同样洋溢着淳厚的人情味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和“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 。以上回忆,看来不过是家庭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而且是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所决定的至深之情,即人子之思和伤逝之痛,难怪作者说“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以下又带过一笔叙轩中幽静与轩屡遭火而幸存,均关题意 。其中轩中关门读书,闻足音而辨人一节,不但善写日常细微感觉,而且还写出了一个耐得寂寞的读书人形象,为下段议论伏笔 。姚鼐说“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广阔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本段即其例证 。第三段即项脊生(作者自称)的一番议论 。作者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 。故语末虽以“坎井之蛙”自嘲,又未尝不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 。最后是若干年后的补记 。续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 。文中记妻生前琐事,亦平淡中见隽永,与前文格调毫无二致 。“不常居”三字似可收融一文,然文末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较之“墓木已拱”之类的成语,尤觉余味无穷,饶有新意 。总之,此文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本 。老老实实地回忆,平平淡淡地叙述,其淡如水,其味弥长 。恰如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归公墓志铭》)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乃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 。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可以移评归文的 。行文散漫,似随口道来;然而无论写景、叙事、抒情,均围绕“项脊轩”这个中心,故能形散而神聚 。虽总以素笔为主,但也有变化 。如第一段稍具文采,与后文的质朴不同,却正与可喜可悲的情感变化、对照相吻合 。故不能说作者在写作时毫无“匠心” 。(周啸天)《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 。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 。”(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 。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 。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 。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 。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