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八 )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 ,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 ,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 , 词人酒醒梦回 ,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 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今夜中月 , 闺中只独看 , 遥怜小儿女 , 未解忆长安 。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 。
在中国画中 , 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 ,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 , 如“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等 。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 以达到虚中有实 , 实中有虚的境界 , 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 开拓诗中的意境 ,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 , 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 ,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 ,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 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 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 溪桥柳细 ,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 , 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 , 盈盈粉泪 ,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 , 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 , 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实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 , 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 , 来写愁思 。妻思夫 , 夫想妻 。虚实相生 ,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
四.结构方式(首尾照应 , 开门见山、层层深入 , 先总后分 , 先景后情、卒章显志 , 过渡、铺垫、伏笔)
五.修辞方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 寄托)
1、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 ,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 , 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 , 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 作为陪衬 , 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可以是人烘托人 , 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 也可以是物烘托物 , 如“蝉噪林愈静 , 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更多的是物烘托人 , 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 , 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 ,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 , 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 , 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 所描绘的梦境、仙境 , 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 , 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O西”“我歌月徘徊 , 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 , 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 , 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 ,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 , 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 , 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