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诗词是什么意思( 三 )


[清]冯云山 暂借荆山栖彩凤 聊将紫水活蛟龙
[清]李棠阶题昆明西山 南浦绿波,西山气爽 春风落日,秋水长天
[清]李秀成 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 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良人
[清]钱泮题昆明华亭寺 青山之高,绿水之深,岂必佛方开口笑 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
[清]林则徐 愿闻己过 求通民情
[清]林则徐题书室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朗月照人如鉴临水 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清]林则徐题福州西湖宛在堂 长空有月明两岸 秋水不波行一舟
[清]林则徐挽关天培 六载回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见面如生
[清]林则徐题杭州西湖巢居阁 我已家风负梅鹤 天教处士领湖山
[清]林则徐 师友肯临容膝地 儿孙莫负等闲书
[清]程恩泽赠林则徐 为政若作真书,锦密无间 爱民如保赤子,体会入微
[清]左宗棠题兰州望河楼 万山不隔中秋月 千年复见黄河清
[清]左宗棠题汉口湖南会馆 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 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
[清]刘可毅赠某君 秋风古道题诗瘦 落日平原纵马豪
[清]梁章钜题苏州沧浪亭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清]梁章钜赠余小霞 劝子勿为官所腐 知君欲以诗相磨
[清]赵藩题成都武侯祠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陶澍题汉口长沙会馆 隔秋水一湖,看岸花送客,樯燕留人,此境原非异土 共明月千里,记夜醉长沙,晓浮湘水,相逢好话家山
[清]康有为 时御天风跨鸾凤 或入碧海掣鲸鱼
[清]康有为处题书室 灵石一千尺 天花百亿年
[清]康有为题开封登龙亭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廓犹是,人民已非
[清]谭嗣同赠黎贵逊 一鹗忽翔万云怒 群虬相奋孤剑鸣
[清]谭嗣同赠吴筱山 此是盛游,同气仰为贤知列 异时文集,相期长在天地间
[清]唐才常挽谭嗣同 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头交,同赴泉台,漫引
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 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
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
[清]刘光第题峨眉清音阁 双桥两虹影 万古一牛心
[清]翁同龢 骐骥思千里 鹪鹩老一枝
[清]沈葆桢题杜甫草堂 地亦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清]黄遵宪题画艇 壮志难磨,尚欲乘长风破万里浪 闲情自遣,不妨处南海弄明月珠
[清]范池世题支云塔山门 第啸一声山鸣谷应 举头四顾海阔天空
[清]俞樾题杭州三潭印月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来玉笛到三更
[清]俞樾自题俞楼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传矣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
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