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是怎么死的图:有些话只能带到八宝山死也不能说( 六 )


这两个当年的同乡校友,一别竟是十多年互无音讯;如今在山城重庆,他们却意外地得以握手重逢,双双自然是高兴异常 。
然而,一番寒暄叙旧之后,“麻烦”也接踵而至——两人已不约而同地同时起用了一个名字:“乔木”!当年与乔冠华同在《新华日报》社一起工作的同仁刘白羽,在回忆毛泽东抵渝当天的情景时,曾有过这样一段介绍——
……就在红岩一间小会客室里,毛主席接见了我们 。报社(按:指新华日报社)有潘梓年、熊瑾玎、乔冠华、胡绳等人,我是延安就熟悉的,在重庆见面格外欢喜,当介绍到胡绳时,毛主席打量了一下,亲切地说:“哲学家 。”乔冠华(当时叫乔木)和毛主席握手时,毛主席幽默地说:“跟我来了个乔木(按:指胡乔木),这儿又有一个乔木(按:指乔冠华),不能叫大乔小乔,就叫南乔北乔!……”立即引起哄堂大笑,我觉得我又看见了延安时候的毛主席……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因为两个“乔木”经常聚集在一起,又频繁地在同一份《新华日报》发表署以同样笔名的不同文章,他们的同事和朋友们都希望他俩之间能有一人把名字改一改,以减少因同名带来的“麻烦” 。然而,在谈及重名问题的时候,他们却谁也不愿放弃这典雅形象、寓意深刻的“乔木”名字 。
“南乔”乔冠华巧舌连珠,据理力争 。他风趣地对长他一岁却低他一届的老校友说:
“我本来就姓乔嘛!你们看我这一米八三的个头,不正是一棵挺拔的乔木吗?我用‘乔木’这个名字,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啦 。”
“北乔”胡鼎新则不紧不慢 。他和声细雨地向他的这位老校友老同乡娓娓道来:
“《诗经·周南》有《汉广》一首 。开篇四句,明白如话:‘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乔木’者,林中之秀木,挺拔坚直,可作栋梁砥柱 。我到延安以后,之所以取‘乔木’为名,旨在喻以自励 。1938年7月,我在延安与李桂英结婚时,甚至连她的名字也改成了‘谷羽’ 。谷羽者,‘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鸟也 。你们说,我是否该用‘乔木’这个名字呢?”
各说各的理由,谁也“不可休思” 。好在这场同名之争,因重庆谈判的结束和毛泽东离渝返延而暂告休战 。因为,“北乔”又回了延安 。
有关两个“乔木”的同名之争,胡风于1977年7月18日在狱中被勒令撰写的交代材料(此材料后来由胡风的夫人梅志编发在《新文化史料》1995年的第二期)中亦有述及 。他是以“附记”的形式记述的——
胡乔木随毛主席到重庆后,和乔冠华见面后是成了知交的 。梅志说乔冠华向我谈到胡乔木抢取了他早就用起的乔木这个名字,表示气愤 。这件事我毫无记忆 。只模糊记得邵荃麟告诉我,毛主席对两个乔木打趣地说:“大乔小乔,南乔北乔,真乔假乔……,你们谁占哪一边呀?”所以以后曾用南乔北乔分别称呼过他们 。1950年我问乔冠华,是否放弃了乔木这个名字,他说还没有 。
毛泽东为“二乔”断名
在经过了整整的四年“休战”之后,随着新中国的即将诞生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即将成立,乔冠华奉召由香港护送最后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北上,于1949年9月顺利抵达北平;而1948年即已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新华社社长和总编辑的胡乔木,则跟随毛泽东先由西柏坡北上京城香山双清别墅,继入中南海静谷院,早于乔冠华半年进入京城 。
新中国建立后的1949年11月8日晚上8时,周恩来在外交部“老部”大礼堂主持召开外交部成立大会 。在随后宣布的新中国外交部领导成员名单中,乔冠华出任外交政策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前身)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由周恩来总理兼任),并代理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在此之前,乔冠华已任政务院办公厅副主任和政务院出版总署下的国际新闻局局长职务 。
政务院出版总署的首任署长不是别人,正是与乔冠华有过同名之争的胡乔木!
事实上,此时的胡乔木不仅仍然兼任着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50-1954年,为中宣部常务副部长)、新华通讯社社长和《人民日报》社社长职务,而且还多了一项非常恰当的任命——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 。胡乔木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闻人物” 。
两个“乔木”因各自非凡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华相继聚于首都北京,并同时在中共高层机关任职 。如此一来,他们之间由于重名而引起的“麻烦”又再度暴露了出来 。虽说这“盐城二乔”是同窗好友,但为了拥有“乔木”,双方依然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