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武术的诗词有哪些

《送赵大夫护边(一作送赵都护赴安西)》
孙逖·唐
外域分都护,中台命职方 。欲传清庙略,先取剧曹郎 。
已佩登坛印,犹怀伏奏香 。百壶开祖饯,驷牡戒戎装 。
青海连西掖,黄河带北凉 。关山瞻汉月,戈剑宿胡霜 。
体国才先著,论兵策复长 。果持文武术,还继杜当阳 。
《送李生谒张侯》
石介·宋
李生长七尺,栖栖长自吊 。
一饮酒一石,常怀酒瓮小 。
一食午一腔,平生未曾饱 。
负剑出门去,满眼荒榛道 。
行行何所适,泪下沾襟袍 。
李生且收涕,不足苦悲悼 。
非无咸池音,夔旷世所少 。
不识伯乐氏,飞黄遍牛皁 。
我闻张侯者,其人非草草 。六经探精微,九流得指要 。
荀况或言兵,杜牧曾深考 。纵横文武术,难以寻常较 。
磊磊公侯器,可以镇浮躁 。子将丈二矛,试向伊前掉 。
见子伊心喜,扶子出泥淖 。王济牛心炙,李生应得咬 。
《赠青潍将谢承制》
苏轼·宋
吾皇有意缚单于,槌破铜山铸虎符 。
骁将新除三十六,精兵共领五千都 。
周王常德须攘狄,汉帝雄才亦尚儒 。
君学本兼文武术,功名不必读孙吴 。
《白马篇》
曹植·东汉末年(三国时代)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观公孙大娘剑器舞》
杜甫·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足支〕 。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 。浏漓顿挫,独出冠时 。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 。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於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 。即公孙可知矣!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国粹,闻名世界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它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重视和青睐 。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 。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专案在中国早已家户喻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少林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 。
有关武术的儿童诗歌中华武术,万古朝宗 。
扬我国威,强身健骨 。
脚踢南山,拳打北海 。
刀枪棍棒,耍得流畅 。
站如立松,卧如静钟 。
行如疾风,动舞狂龙 。
练武不打,只为道法 。
和谐为上,安全大家 。
源远流长,共同发扬 。
壮我华夏,爱我中华!
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更多这是你自编的?
可不么?昨晚上编的~~~
那大赞了,辛苦您了!
无妨,能帮到人就好~~~·
关于有武术、书法、绘画、古诗词朗诵等内容的名为锦绣大中华的节目的串词武术发展到今天,大多只能变成人们的观赏节目,在大多数人看来现在的武术更像是花拳绣腿,看起来是满好看的,但并不是很实用,但不能说是武术像他们说的那样没有真实用处,真正的武术也可以做到伤人于无形,对付十几个普通更不在话下,但是这武术已经不是现代人所能学习的人,那要经过多少年的锻炼才能有那种成果,而且它对习武人的意力有很高有要求,平常人可能一次就受不了那种苦了,所不管怎样中华武术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从宏观世界的起源上看就跟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获取生活资料,生存自卫逐渐学会了使用拳打脚踢、绊、摔、等动作,手格猛兽,尤其是私有制萌发后,部落间的战争使人与人相互打斗的技术不断发展 。散手古称:相搏、手博、白打、拍张、手战等,又称打擂台,俗称散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