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武术的诗词有哪些( 四 )


一得有功亦可贵,百法无效皆可废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万法不容
练拳千着,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先
拳练百遍,身法自然,拳练千遍,其理自见
练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达其意,达其意必先其心
千拳归一路
既得艺,必试敌
一寸长,一寸强
呼吸乱,拳脚乱
练功容易守功难
打拳容易改拳难
进手容易固手难
拳之再拳不在拳
拳弥六合方为能
拳如流星,眼似电,腹如蛇行,步赛粘
精要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
久练自化,熟极自神
只守不攻,再强无用
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把式把式,全凭架式
低头猫腰,传授不高
三年套路不敌一年跤
招没绝,功夫有绝
内五行要动,外五形要随
练拳不练把,等于胡乱打
拳打力不开,力打劲不开
死力不足贵,活劲为高尚
跑马先看道
一力降十会,以巧破千斤
酸加痛减麻停
朝练寅,夕练西
要学拳,须站桩
先动根,后动梢
动则法,静则型
步为架,手为势
气沉丹田德润身
七分蹲子,三分过
早不朝东,晚不朝西
行走坐卧,不离这个
未学打人,先习挨打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斜撤得横,直退易溃
三节不明,浑身是空
手法便利,脚法轻固
拳要好,三正里面找
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
入门先找形,练功不忘形
六合不相连,必是学艺浅
打拳不溜腿,一拉冒失鬼
两膀活如扇,法由手中出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圆桩
长拳即短打,短打即长拳
出手指中线,打轮不折点
五心须相印,子午宜相对
治劲有三策,一导二分三乱堵
宁练筋长三分,不练肉厚一寸
压而不溜不中用,溜而不压笨如牛
肩肘松沉意注掌,气通三关达四梢
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出功
意到气到力到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
松在出气之中,紧在吸气之上
不明经络,举手便错
松者自逸,紧者自掣
手后一尺,天下无敌
只有抓得住,才能拿得住
单擒随手转,双擒捏带擎,单拿手腕肘,双拿肩腾走
天下神拳数岳家
圈内招连招,圈外环转步
枪不扎石拱,镖不喊铜城
镖不喊沧 惰,枪不扎石孔
八极,八极,脚不离地
八极加劈挂,神鬼都不怕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
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
弹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
大怕瓣腰,小怕揪梢,大胖子就怕三转摇
祖国的传统文化武术的意思武术是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中国哲学、医学、伦理、兵学、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剧均在武术文化中有所体现 。
无论从武术的运动形式来讲,还是从其技术特色、技击特色来谈,它无处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就运动形式而言,具有套路形式本身就是武术的一大特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重“道”的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技,然而很少国家的武技具有套路的运动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辐射到的几个东方民族的武技偶有套路形式,但其发达和显扬程度绝对无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论 。中国传统哲学十分重视“道”,强调凡事都要合乎道,合乎规律,讲究规矩,中国的诗词歌赋、舞蹈戏剧、书法绘画、园林建筑都讲究一定的程式,武术套路也如此 。
中国武术具有显扬的套路,而外国武技没有,这正体现了武术的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讲究“天人合一”,具体到技术上即“内外兼修”,不仅武术,书法、戏曲等民族艺术形式都讲究“内外兼修”,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 。从武术技术而言,不仅强调外练,更注重内练,“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正是对武术技术练习的恰当描述 。“重智轻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这种思想有其消极的一面,即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但是单纯对武术而言,却使武术形成了“重巧轻力”的技击特色,从先秦时期的庄子“以巧斗力多奇巧”、“后发先至”的理论,到明清时期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的技法,无不体现了中国武术“尚巧”的特色 。比试中以巧取胜往往得到人们的称赞 。
跪求:关于春天的适合小学生朗诵的现代诗朱自清《细雨》- 现代诗
细雨
东风里,
掠过我脸边,
星呀星的细雨,
是春天的绒毛呢 。
春天的文章
咦?是谁叫醒了小草?
原来是春姑娘在挠小草的痒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