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岳衡山”的诗词都有哪些( 四 )


以烹制河鲜、家禽和家畜见长 , 多用炖、烧、蒸、腊的制法 , 其特点是芡大油厚 , 咸辣香软 。炖菜常用火锅上桌 , 民间则用蒸钵置泥炉上炖煮 , 俗称蒸钵炉子 。往往是边煮边吃边下料 , 滚热鲜嫩 , 津津有味 , 当地有“不愿进朝当驸马 , 只要蒸钵炉子咕咕嘎”的民谣 , 充分说明炖菜广为人民喜爱 。代表菜有:“洞庭金龟”、“网油叉烧洞庭桂鱼” , “蝴蝶飘海”、“冰糖湘莲”等 , 皆为有口皆碑的洞庭湖区名肴 。
【湘西山区】
湘西菜擅长制作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 , 口味侧重咸香酸辣 , 常以柴炭作燃料 , 有浓厚的山乡风味 。代表菜有:“红烧寒菌”、“板栗烧菜心”、“湘西酸肉”、“炒血鸭”等 , 皆为驰名湘西的佳肴 。
湖南饮食风俗的主要背景和特征
(1)在湖南 , “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 。
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这类大事中 , 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 。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 , 俗称“吃豆腐”;添了人口 , 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 , 则要吃荷包蛋 , 吃“寿面” 。其次 , “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 , 朋友、熟人见面 , 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 , 能够吃到10样或12样菜 , 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 。
(2)在湖南 , 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 , 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 , 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 。但在少数山区 , 特别是湘北山区的一些地方 , 种植旱粮作物 , 只能以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 。这些地区经济逐步发展 , 生产烤烟或药材 , 卖给国家可以换回大米 , 所以逐渐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了 。红薯、马铃薯逐渐从主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制作淀粉类食品、酿酒、晒干菜等的原料或养家畜的饲料 。在湖南 , 无论城市乡村 , 人们都是一日三餐 。所不同的是 , 城市中 , 早餐比较随便 , 一天之内最重晚餐 , 一周之内最重周末的饮食 。乡村中 , 一天三餐无明显差别 , 每逢农历节日或节气 , 在饮食上一般要比城市来得隆重 。一年之内 , 最重春节前后的饮食 。此外 ,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 , 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根据季节时令来制做一些腌菜、干菜、泡菜、酢菜、腊菜 。每逢客至 , 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
(3)不分男女老幼 , 普遍嗜辣 。无论是平日的三餐 , 还是餐厅酒家的宴会 , 或是三朋四友小酌 , 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
据说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 , 明末传入中国 。湖南地理环境上古称“卑湿之地” , 多雨潮湿 。辣椒有御寒祛风湿的功效;加之湖南人终年以米饭为主食 , 食用辣椒 , 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 , 开胃振食欲 。吃的人多起来 , 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 。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繁多 。将大红椒用密封的酸坛泡 , 辣中有酸 , 谓之“酸辣”;将红辣、花椒、大蒜并举 , 谓之“麻辣”;将大红辣椒剁碎 , 腌在密封坛内 , 辣中带咸 , 谓之“咸辣”;将大红辣椒剁碎后 , 拌和大米干粉 , 腌在密封坛内 , 食用时可干炒 , 可搅糊 , 谓之“鲊辣”;将红辣椒碾碎后 , 加蒜籽、香豉 , 泡入茶油 , 香味浓烈 , 谓之“油辣”;将大红辣椒放火中烧烤 , 然后撕掉薄皮 , 用芝麻油、酱油凉拌 , 辣中带甜 , 谓之“鲜辣” 。此外 , 还可用干、鲜辣椒做烹饪配料 , 吃法更是多种多样 。尤其是湘西的侗乡苗寨 , 每逢客至 , 总要用干辣椒炖肉招待 。劝客时 , 总是殷勤地再三请吃“辣椒” , 而不是请吃“肉” , 可见嗜辣之甚 。湖南菜颇受欧、美、东南亚地区顾客的欢迎 , 尤以美国及加拿大人喜食味浓、香、鲜、辣的湖南菜 。在美国 , 有的湘菜馆门前悬挂画有大红辣椒的牌子 , 上书湖南辣椒 , 馆内女招待的围裙上 , 也绣着大红辣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