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四 )
在教学中 , 我常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 , 铺垫蓄势导入新课 ,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 , 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 。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 ,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 ,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 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
1.感受传统文化的自然美 。教材中写景、状物、山水游记、田园诗歌等课文,对自然美进行了钟情的描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画面 , 这些图景经过了作者的摄取拼接,已不再是纯客观景物,它已经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它饱含了作者的情思 。
2.感受传统文化的社会美 。教材中的课文为我们展开了一轴轴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卷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 。正义感,嫉恶如仇的精神,对爱情的忠贞,虚心好学的品质,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构成了社会美的主体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虚心接受批评、闻过即改的作风,《送东阳马生序》中不辞劳苦、虚心求学的精神等等,都可在学生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教师要准确传导出作品中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受到洗礼,从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 。
3.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美 。教材中有不少内容是对艺术的直接表现,在处理此类教材时要把学生引入到语言描绘的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意境 。而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朗诵、悦耳的语言,能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声韵之美 。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 我们的老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教材蕴涵的文化内涵:(1)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 , 挖掘有关文化常识;(2)从故事情节入手 , 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 , 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 , 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 , 挖掘文化意趣 。
(三)、强化诵读 , 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 进而唤醒学生的心智与灵魂、促进其生命成长 。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是前人的成功经验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脍炙人口,文质兼美,从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到元曲,这些课文里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美、语言美 , 光靠老师的分析、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学生通过朗读去体味 。优秀的必是感人的 , 感人的必是有生命的 , 有生命的学生肯定也会喜欢 。加之汉语具有一字一音,声、韵、调和谐的特点,因此,加强朗诵教学,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汉语的音韵美,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及的 。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 , 渗透、弘扬传统文化 。
(一)引领学生亲近名著 , 品味经典 。大凡名著,都是一个时代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根 , 这些启迪智慧的典籍,大多是能打动人心灵的作品,是时代和民族的瑰宝,理应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应该让经典伴随学生的成长 。
教师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如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让学生感受经典,从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的情操 。
在潜心阅读的基础上 , 我们可以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 自由选择对名著展开深度研究的主题 , 以《水浒传》为例:《水浒传》中人物外貌与性格的研究;《水浒传》中人物别名的来源;《水浒传》中武器与人物的关系;从歇后语看水浒故事……然后由个人或分小组研究讨论 。有的阅读《水浒传》 , 有的欣赏《水浒传》的电视剧精彩片段 , 有的搜索有关《水浒传》的歇后语、人物称号 , 然后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围绕水浒文化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 , 让学生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
(二)、激励学生走进传统节日 , 传承中华文化 。现在不少学生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淡漠了 。传统节日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情感追求 。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都有着凭吊屈原的主题 。人们怀念屈原实际是在传递着爱国精神的火炬 。中秋节吃月饼、除夕夜吃饺子,这都反映了我们民族重团圆、重亲情、重和谐的情感追求 。在这些节日里,应提醒学生从中感受文化的氛围 。
-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说的真好)
- 2022年|2022年什么时候进入夏天
- 进京证|2022年五一没进京证能进六环吗
- 新鱼|新鱼进缸被欺负正常吗
- 清明节|2022清明节外地车可以进上海市区吗
- 藤的生命
- 车厘子|2月份的车厘子都是进口的吗
- 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教育
- 在梦想中前进的学生,在梦想中前进的队员
- 无人机空中守护,共筑安全校园——山东理工大学创飞科技实践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