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课题主要有哪些阶段性成果( 六 )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 。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 。如: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
??⑵强调重音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 。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 。内容和感情支配的 。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 。(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 。(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 。(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 。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 。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 。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 。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 。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 。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
??⒊语速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 。
??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 。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 。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 。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 。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 。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 。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 。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 。(快速 。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⒋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 。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 。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 。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
??⑴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 。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
??⑵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 。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
??⑶平调 。(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
??⑷曲调 。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 。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 。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