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或没有特效药|新冠没有特效药!疫苗也无法扭转疫情?( 五 )


于是,当第二波疫情来袭,捷克形同裸奔 。如今,这个仅有1070万人口的欧洲小国,每天都有近1万人新被确诊,超百人死亡,医疗系统日益难堪重负 。
IHME也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展示了防疫松懈的恶果 。
根据模型预测,即使继续采取现有限制措施,到2021年2月1日,美国也将有41.5万人死于新冠,如若放松限制,死亡人数将是其近1.4倍,接近57.2万人 。
封锁带来的经济低迷、减薪失业、行动不便等,也加剧着社会动荡与不安,防疫措施反倒成了原罪,和政府收紧管控的借口 。于是,比起抗疫,抗议的声势在一些国家渐涨 。
2020年8月起,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陆续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示威者们多反对区域封锁、关闭酒吧餐厅、执行口罩令和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政策,呼吁为个人自由解绑 。多场和平示威逐渐升级为暴力冲突事件,甚至沦为抢劫与骚乱 。
“这次大流行使‘自由’这个概念成为关注焦点,但自由并非每个人只顾自己,而意味着责任——对自己、家人和同事负责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国会讲话中这样说 。但这一观点,当场即遭到极右翼成员起哄 。
科学防疫,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回归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疫情何以至此?
相信,这绝不仅仅是因为科学发展的脚步未跟上病毒变化的速度,也由于那些早被科学证明的事实,仍未获个人、群体乃至整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与践行 。
在种种认知、商业或政治因素的裹挟下,人类的敌人变得远比新冠病毒本身要更多、更复杂 。
人与病毒的战役,由此演变成一场充斥着个人情绪、商业谋利、政治权谋,事关事实与谣言、知识与反智、零和博弈与团结协作的综合对抗 。
但传染病防控具有高度专业性,科学仍是核心 。
当我们丧失科学信仰,不再科学地讨论科学,其结果不仅仅是假信息与阴谋论泛滥,削弱了全球团结抗疫的努力,也让何为真、何为伪的讨论,逐渐失焦,走向迷失 。
最终,那些反复体味从希望到失望,在期望中绝望的人们,只会选择自己宁愿相信的东西,而后者却不见得是真科学的 。
如此抗疫,若能成功,只能说是幸运眷顾 。
谭德塞曾说,对于解决新冠疫情,或许永远都不会有“杀手锏”出现 。这一观点虽略显悲观,但它也提示人们,不要寄希望于仅凭一款“神药”“神苗”,就能一劳永逸地平息疫情,想要解决问题,还需借助科学的力量,一面开发新工具,一面按部就班地筛检、隔离、治疗患者,追踪与隔离密切接触者,用有效的方案救治病人,鼓励易感人群做好防护 。
值得庆幸的是,面对疫情,科学也并未原地踏步 。
尽管疫情源头仍未查明,但发现和检测病毒的能力大幅提高,如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期间,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们合力研究4个月,才锁定祸首SARS病毒 。但此次,“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受社会广泛关注仅8天,中国就宣布发现新病毒,并用13天向全球公布病毒全基因序列,25天成功分离毒株 。
新工具的问世时间也越来越快 。据估计,新冠疫苗最快有望在2020年底至2021年初获批上市,尽管此后还要进行持续数年的跟踪随访,但这仍将意味着,通过全球团结、整合资源,人类研发疫苗的时间可缩短至一年内 。而此前保持此项纪录的腮腺炎疫苗,历时4年才研制成功 。
此外,即使在科学力所不及的地方,也能通过分享防疫经验和模式,出口疫苗、药品和防疫设备等方式,改善其应对疫情的状况 。
最终,想要解开新冠带来的诸多未解谜团,扭转并解决疫情大流行,还需回归科学本身,以及相信和遵从科学,哪怕其中仍有不少挑战,还需数年时间 。
对公众而言,在科学领域本身能做的虽不多,但仍需保持耐心和理性 。现有状况下,遵从科学指导,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防护,才是最好的抗疫“特效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