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水仙的详细解析王国维写的( 六 )


色花、蝶花、奇花、素心花这四大类花艺品种为寒兰花艺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她们为我们带来了视觉感官上原始的自然之美,我们在为寒兰花色之艳丽、花形之奇异,花香之清雅感受着造物主恩赐给我们的自然之美时,我们对花产生了移情和联想,这时花的点、线、色、形、香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和价值,这时的美不是机械的,表象的形式美,而是具有丰富内容的,有深刻寓意的具体形象,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是心灵映射于花,是生命情调与花的自然之美交融互渗,成就了鸢飞鱼跃,玲珑活现,油然而深的“灵境”,美学上称之为“意境美” 。
也就是说,寒兰园艺品种的选育,不仅要注重外在的自然美,而且更应注重花的神韵之美,这就为艺兰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美学规范“风韵为上”的原则,寒兰花艺的品赏应是一个从“形--神”的审美过程,通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到寒兰花艺的“形式美”,而通过用“心”,我们可以感受寒兰花艺的“艺术美”,这一点与道家的美学思想似有相通之处,道家美学认为“有物即有神,有形即有神,世间万物皆有神 。”在传统兰花美学中“平肩为上品,飞肩为贵品”之说正是道家的美学思想赋予了兰花通神之力 。在这一美学规范下来看寒兰,其花的开品极为重要,其细狭长的瓣形,开品如落肩其姿柔弱,如杨柳依人,给人以愁思,呈萎弱之态,故格调不高,不通神韵 。虽有色花、奇花、蝶花或素心花,也仅列为一般园艺佳品;如平肩之花,以“一字平肩”为最佳,再配之以紧边、紧棒,舌不卷,五瓣平整者,给人以平和,端正之美感,隐喻了兰花不与草木为伍、不与群芳争艳、不怕霜雪欺凌的刚毅气质,当列为“正品”(正意之品),若再配以色花、奇花、蝶花、素心等,当列“妙品”(奇妙之品) 。而以“飞肩”而论,其势飞扬,使人情思纵逸,实为“妙品”,若再配以猫耳棒,恰如双燕齐飞,更显高逸之美,可入“神品”(通神之品)之列 。我们来欣赏一下 ,《海燕》这组飞肩寒兰,其花茎横逸出,花之双肩飞扬,片平整而紧边,显鹰翅之劲健,花姿态各异,如一群海燕飞翔,搏击长空,其意境如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中描述的一般“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形象地表现了兰花不趋炎热、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和清华其外、淡泊其中的潇洒人生,故取名为《海燕》 。而丰富的飞肩色花,即显梅标清骨,又有茶呈雅韵或如杏娇疏雨,恰似菊傲严霜……寒兰飞肩之蝶花即如彩蝶飞舞又似墨花起舞、惊沙坐飞,幽香再溢,恰与“久坐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两景相映成趣,美境无穷;而寒兰素心之花,开品飞肩,恰似凌波仙子,冰肌玉骨,冷艳凌江……此时的花是人之品格,人之精神,人之情感,人之愿望,是花与人、物与心的嵌合,是花的自然之美与人的艺术心灵的“两镜相入”互摄互映的“人花合一”的华严境界 。
寒兰花之开品气象万千,或有环抱形,给人以团和端秀之美;或齐向天开,给人以向上高昂之美,或花瓣反卷 ,如敦煌飞仙,临风飘举等等,万千之象不胜枚举 。寒兰花“形”的多样化,造就了奇异的气质 。寒兰这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的超旷空灵的“意境”之美,与春兰“瓣形”的“严谨、规范”之美,同样深远如海,味之无穷 。
国兰是中国最具代表的显示人本主义精神的传统“文人”花卉,而寒兰又是国兰中最显“君子”之气的“文人”花,是“文人”花中的“文人”花 。故而,在品赏寒兰时,应注重传统文人逸士的“重姿态,讲风韵;重意味,讲求精神内涵”的美学规范 。总之,寒兰之美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品赏寒兰应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 。只有投入到寒兰世界里,才能真正领略到寒兰之美的真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寒兰也如春兰一般倍受人们的喜爱 。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赏析一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首先渲染了伤感的情绪,“梧桐”、“芭蕉”、“夜雨”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总是和离愁、客思、寂寥悲伤联系在一起,全曲描写在凄凉寂寞的旅店里,形孤影单、卧听夜雨的情景 。曲的起首句以雨打梧桐破题,烘托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萧瑟落寞氛围 。白居易:“秋雨梧桐叶落时”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长信秋词》),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梧桐作为凄凉悲伤的象征 。给文学赋予了很深的悲情含义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卜算子》),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晏殊:“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付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李清照:“梧桐更兼夜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子了得!”(《声声慢》),芭蕉同样具有独特的离别愁绪 。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代赠》),杜牧:“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咏雨》),李煜:“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南唐卢绛没有入仕时,尝病店,梦白衣妇人歌词劝酒,云:“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 。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小山攒,芭蕉生暮寒 。”(《菩萨蛮》)林逋:“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宿洞霄宫》) 。“三更归梦三更后”点明了诗人夜不能寐,愁肠百结的心情,三更即是午夜,午夜梦回,再难入眠 。“落灯花棋未收” 夜阑静,灯花落尽,雨声未停,滴滴犹如敲棋一般,宋贺铸有词云:“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忆秦娥》),可见在三更之夜,天涯孤客,更添愁绪,“三更”和“梧桐”、“芭蕉”、“夜雨”一样是孤寂的象征 。徐氏用了这么多语言描写了一个清冷孤苦的夜晚,其实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叹新丰逆旅淹留”,《太平乐府》作“叹新丰孤馆人留” 。此句出自汉高祖刘邦的典故,新丰地属今陕西临潼县东北,刘邦得天下后,将父亲接到京中,而刘父思乡之情甚浓,遂将街道格局改成丰邑的样子,并另建村镇,并迁来丰民,故曰新丰 。《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却受客家冷遇 。所以后人多用旅居新丰表达羁旅客愁、备受冷落的情怀,而并不一定真的是旅居新丰 。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全曲的意旨 。天一阁本《录鬼簿》记载徐氏只做过“嘉兴路吏” 。《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居江湖,十年不归” 。由此可见徐氏曾有北上的经历,而且滞留有十年之久,除此曲之外,他的“山色投西去,羁情望北游”([商调·悟叶儿《水仙子》])、“回首江南倦客,西湖诗债,梅花等我须归”([越调·天净沙]《别高宰》)、“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 。”均可见一斑 。徐再思北上旅居已是中年,郁郁不得志,华发新生,不得不感慨江南子弟他乡老的落魄和无奈 。十年游宦归梦远,怎能叫人不惆怅呢 。此曲写旅人的离愁别叙,情景交融,言短意长 。起三句鼎足对,妥帖自然,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见出作者的功力 。中间段点出痛苦根源,由感而发,语淡味浓 。各种情景均古已有之,文人骚客早已描写尽致 。在徐氏笔端却自有一番滋味全因末三句:“枕上十年事, 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十年之间经历了多少事,而远在江南的双亲却总在为久客不归的游子担心 。这里作者巧妙的运用了侧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烘托出更加浓烈的亲情 。遂使此曲更加独特,深扣人心 。末句“都在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荡气回肠之功 。人总是在年华老去、潦倒他乡、沧桑落寞时,才会回首天涯,“枕上十年事”似乎说尽了自己之无力与无成,文已尽而意有余 。徐再思十年北上的经历,由于资料阙如,已无法查找 。只能从他的诗句中略窥一二 。元代社会歧视南人和知识分子,“八娼九儒十丐”虽略有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知识分子入仕之难 。徐再思北上之行,无非为求仕而往 。作为南宋遗民的亡国之恨,作为元朝落魄文人的前途无门,颇有“英雄失路”的感慨 。徐氏此曲作品贵在描写普通人的情感和落寞 。将人生的失落与亲情相溶,字字未写自己,写物寓言,侧面落笔,以我观物,而物皆有我之色彩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曲是词之变体,但比词更贴近民间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元曲之美在于它更加浑朴自然、清新爽朗,“俗中透雅”、“雅中求俗”,它以其特有的流行性在市井勾栏中广为流传,我想只有一个原因,它描写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情感 。徐曲的另一特点是善用数字,此曲层层递进,表达羁旅惆怅、光阴易逝的感慨,将游子思家,浓浓秋意,桐叶声声,蕉雨滴淅,愁思无限,忐忑难安的情景描写的栩栩如生 。可以说曲因数字而有生趣,数字因曲而灵动 。这一点在“九分恩爱九分忧,两处相思两处愁,十年迤逗十年受 。几遍成几遍休,半点事半点惭羞 。三秋恨三秋感旧,三春怨三春病酒,一世害一世风流 。”([双调·水仙子]《春情》)表现的更加突出 。多数学者认为数字的反复迭用,有斧凿之嫌,已落曲之精神第二谛 。好在《夜雨》一曲贵在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非一般的应景之做 。王国维《人间词话》点明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徐再思正是借助对秋色的描写,借景抒情、寓言写物、情景交融,真切地吐露了游子 “旅思”之情 。赏析二 开头三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写诗人在雨夜借宿他乡,半夜三更听到外边风吹梧桐叶,雨打芭蕉声,不禁愁肠百结,夜不能寐 。古人云,一叶而知秋 。更何况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又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再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写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满目凄凉,更添愁思 。所以这里雨滴梧桐的,渲染了因绵绵的乡思、悠悠的乡情所带给作者的无穷的愁苦和悲哀 。第四句“落灯花棋未收”,写归梦忽醒,回到了独宿客舍的现实情景 。梦醒后,首先看到一盏残灯,由灯光看到凌乱的棋局,由棋局而想到自己的处境 。化用宋代赵师秀的名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残棋未收,灯花已落,从侧面刻画思乡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神态 。第五句“叹新丰孤馆人留”,联想到唐初大臣马周的遭遇 。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 。这里暗示了诗人百无聊赖、备受冷落的情怀,抒发了对穷愁潦倒生活的不满 。最后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写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的愁思 。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回想平生成败的经历,他仿佛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细语的景象,看到双亲在家里为他担惊受怕的面容 。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 。这里诗人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担心,于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读来令人回肠荡气,“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含无限愤慨,令人回味无穷 。游子思乡之主题,在传统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 。而此曲把游子思绪刻画得细致入微,颇具典型意义 。特别是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说一声桐叶,一点芭蕉,即意味着一声秋意,一点愁思,而桐叶声声,蕉雨滴淅,则秋意无边,愁思无限的意蕴可以想见 。曲中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 。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