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简介和起源

简介:
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有令词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
起源: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
《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
诗词的简介和起源

扩展资料:
诗得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 。
第二、抒情言志的思想感情 。
第三、丰富的想象 。
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诗词
诗的简介诗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诗和歌的不同之处是:诗以诵为主,歌以唱为主,所谓诗要诵其言,歌要咏其声 。诗多为有感而作 。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 。这便是诗的起源 。
它源于宗教 。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 。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 。”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 。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 。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 。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 。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 。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shī【名】
(形声 。从言,寺声 。本义:诗歌)
同本义〖poetry;verse;poem〗
诗言志,歌永言 。——《书·舜典》
诗,志也 。——《说文》
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 。——《国语·鲁语》
教六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典,曰雅,曰颂 。——《周礼·大师》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
临清流而赋诗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诗筒(装诗稿的竹筒);诗瓢(放诗稿的瓢勺);诗友(以诗词唱和的朋友);诗虎(作成诗句的灯谜);诗流(诗的流别系统);诗案(因诗获罪的案件);诗眼(诗句中最为工巧传神的一个字);诗债(指向他人乞诗或索和未及酬答);诗传(诗集);诗狱(因诗篇的内容为言官所检举而引发的文字狱)
指《诗经》 。在古语中凡称“诗曰”、“诗云”都是指《诗经》〖TheBookofSongs〗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梁惠王上》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诗什(《诗经》以十篇为一单位,编为一卷,因乃名为一什);诗序(《诗经》的序);诗教(《诗经》的教化功能);诗传(《诗经》的注解)
诗人〖poet〗 。如:诗公(对诗人的尊称);诗手(诗人);诗侣(诗友);诗囚(指苦吟诗人 。因其诗境艰涩困苦,如被囚禁一般);诗奴(轻视下乘的诗家 。好作诗或绝无佳篇);诗宗(对诗人的敬称词);诗翁(负有盛名而年岁已高的诗人);诗圣(有极高成就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