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食的诗句有多少就多少( 三 )


日蚀(明诗《列朝诗集》-宁献王)
光浴咸池正皎然,忽如投暮落虞渊 。
青天俄有星千点,白昼争看月一弦 。
蜀鸟乱啼疑入夜,杞人狂走怨无天 。
举头不见长安日,世事分明在眼前 。
史称王怨望不逊,以《日蚀》诗征之,信矣 。
诗经中关于日全食的句子“日食”一词源于我国最早的诗歌
魏运亨新华网
7月22日将发生一次百年不遇的日全食 。您可知道,“日食”一词源于我国最早的诗歌集 。此后2000多年间,历代文人墨客在诗词文章中多次写到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 。
我国日食观测历史源远流长 。据说早在距今近4000年的夏朝仲康时期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但最早的“日食”一词则见于《诗经》中的《十月之交》 。这首262个字的诗开篇八句写道:“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是,进入十月,在辛卯这一天发生了日食,这很不好 。过去发生过月食,今天又发生日食,天下的老百姓真是可怜啊 。据学者考证,这首诗作于周幽王元年 。虽然古人尚无法科学解释日食现象,把其作为一种不祥之兆,但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还是准确的 。据现代天文学家推算,这首诗所写的日子里确实发生过日食 。
采访人员检索发现,我国历代诗歌中有不少咏日食、月食的作品 。例如唐代诗人孟迟在《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中写道:“譬如天之有日蚀,使我昏沉犹不明 。人家敲镜救不得,光阴却属贪狼星 。”另一位唐代诗人卢仝的《月蚀诗》中,有“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的句子 。宋代文人姚勉有一首题为《日食罪言》的长诗,详实而生动地描写了一次日食发生时的情景 。其中有“儿童忽走报,日壁无全规 。仓忙出仰视,如月初蛾眉 。金乌失焰彩,玉象潜光辉 。苍天玳瑁色,列宿争依稀”之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
日食发生时,朗朗乾坤顿时变成黄昏甚至黑夜,常引起古代人们精神上恐惧不安 。实际上,此时地面天气确实也在相应发生着异常甚至剧烈的变化 。但是,这种地面天气变化天文学是不研究的,又不属于气象部门正常的业务范围,因此历史上鲜有这类研究报告问世 。
有幸的是,1955年6月20日,亚洲地区有一次日食 。日全食区虽位于我国西沙和中沙海区纬度,但我国北纬30°以南地区食分都在50%以上,北回归线以南的华南、西南地区更在75%以上(日全食时为100%) 。而且,日食不仅正好发生在全年太阳高度最高的夏至日附近,而且发生在一天中太阳最高的中午前后,因此是一次极难得的观测机会 。当时中央气象局(今为中国气象局)为此曾下文南方气象台站,要求进行日食气象观测 。美中不足的是,6月20日我国南方地区已经进入雨季,是日许多地区有雨,仅广东和海南省天气条件尚好,因此日食气象变化也最显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
1.气温逆降急剧 。查阅我国当时南方气象台站报表,发现有数十个气象台站有日食气象观测记录 。气温变化以较晴的深圳最为显著 。日食开始前4分钟即10时32分时,深圳气温为30.2℃,随着食分的增大,气温反常地从上升逆转为下降,食甚时(12时11分)降为26.3℃,即逆降了3.9℃之多 。食甚后气温重又上升,复圆(13时29分)时回升到29.2℃,仍未达到日食开始前的温度 。
2.地面温度的变化比气温更大 。这是因为气温昼升、夜降的热、冷源都在地面 。可惜深圳没有地面土壤温度的观测报告,另选海南儋县为例 。儋县初亏时气温32.4℃,食甚时30.2℃,即因为天上有云,日食过程中气温仅逆降了2.2℃ 。可是地面温度却从42.9℃剧降到32.5℃(复圆后升到51.4℃)即剧降了10.4℃!估计深圳当时地面温度变化比儋县更大 。
3.日食温度变化入地深度只比10厘米略深 。可贵的是,海南省琼海气象台在日食过程中每4分钟观测一次气温,这使我们能够知道日食过程中气温最低的时刻不是发生在食甚,而是食甚后约半个小时,虽然气温不过比食甚时低0.2℃ 。琼海每4分钟一次的地下温度观测还揭示了日食造成的地面温度逆降一般只影响到10厘米略深的地方,因为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 。在地下15厘米深度上,日食时温度已不再逆降 。
4.空气相对湿度明显逆升 。日食时地面大气的相对湿度也有急剧变化 。本来,在无日食的正常情况下,午后最高气温出现(约14时)前,相对湿度规律性持续下降(因气温持续上升),可是日食过程中因气温出现逆降而使相对湿度逆升 。例如深圳从初亏时的71%突然逆升到食甚时的88% 。食甚后虽恢复正常下降,复圆时降到78%,但仍高于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