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十篇( 二 )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是沿用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意,但又有所变化,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卢照邻在去世前不久写的《释疾文》中说道:“春 秋冬夏兮四序,寒暑荣悴兮万端 。春也万物熙熙焉感 其生而悼死,夏也百草榛榛焉见其盛而知其阑,秋也严霜降兮殷忧者为之不乐,冬也阴气积兮愁颜者为之 解欢 。圣人知性情之纷纠。”这不免也有诗人自己的 性格原因 。由于他被病痛所折磨,对事物变化的反映 特别敏感。如《释疾文》中所说 :“神翳翳兮似灰,命绵绵兮若缕 。一伸一屈兮,比艰难若尺蠼,九生九 死兮 。同变化乎盘古 。万物繁茂兮此时,余独何为兮 肠邅回而屡腐 ?”“草木扶疏兮如此,余独兰騨兮不 自胜。”万物越是繁茂越是生机勃勃,他就越发感觉 到自己的形象枯槁 。同时他对繁荣的万物是“感其生 而悼死”,“见其盛而知其阑”也有对自己和他人盛时 的回忆与感慨 。他的这种思想突出表现在他晚期的诗 歌里。《曲池荷》的前两句写的是花好月圆,而后两 句突然转写花之自悼 。这花之自悼实为人之自悼 。咏 物诗,“因物以见我”,乃见其佳处 。除余山《竹林问 答》中说 :“咏物诗寓兴为上,传神次之 。寓兴者,取照在流连感慨之中,《三百篇》之比兴也 。传神者,相赏在牝牡骊黄之外,《三百篇》之赋也 。若模形范 质,藻绘丹青,直死物耳,斯为下矣。”如此看来,可见卢照邻咏物诗之造诣 。
诗词欣赏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
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
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
(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
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
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
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
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
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
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
远播 。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
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
夫子自道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
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
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
(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
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
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
诗词欣赏李白《秋浦歌》赏析
中广网 2004-04-28 11:35:44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
(其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
(其十四)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五)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 。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 。
(其十六)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左右,李白漫游来到此地,在秋浦逗留期间,李白以《秋浦歌》为名,写了一组诗,一共有十七首,全是五言诗 。这里选了四首介绍给大家,其中第四首和第十五首是写的李白自己,而第十四首和第十六首写的是李白眼中的冶炼工人和农家田舍翁 。
到秋浦时,李白已经离开长安已经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宝三载(公元744)离开的 。从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国诗坛上的另一位现实主义的巨匠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真是尽一时之兴,成千古美谈 。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这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 。如在第六首写到,"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连观赏秋色也要强打精神,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受相似,可见情绪是比较低落的;在第七首又说自己"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 。从"白石烂"和"黑貂裘"这两个典故上,读者不难明白,在长安时失意于最高统治者其实一直是李白心中抹不去的隐痛 。"白石烂"是宁戚在不得志时,抓住齐桓公出行的机会,牵牛叩角而歌时唱的歌词,"南山灿,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长夜漫漫何时旦!"从而引起了齐桓公的注意而最终得到了重用;"黑貂裘"则是说的战国时期最成功的策士苏秦在一开好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穷困潦倒的处境,"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战国策·苏秦始以连横说秦》)李白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好比那失意东归的苏秦,而再也不会像宁戚那样得到君王的赏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