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十篇( 五 )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在密州知州任上所写 。当时由于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变革,苏轼在朝中很受排挤,已不是初出道时的那种春风得意 。当初宋仁宗审完进士试卷后,曾极兴奋地对皇后说:“我为儿孙选了两个宰相之才 。”那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和与他一起中第的弟弟苏辙,加上他们那位有战国纵横家遗风的父亲苏洵,成为了焦点人物,一时之间京城中无人不说苏氏父子 。那时的苏轼,定然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的 。他当然知道国家积贫积弱需要整治,他曾在多篇文章中分析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各方面危机四伏的情势,从儒家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革新弊政的要求,但他的思想与王安石的新政方针发生了分歧 。在这次变革中,苏轼所采取的是一种保守的态度,因而在新党占上风的朝廷里,他感到处处掣肘,于是再三申请外调,于是便有了担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地方官的经历 。
密州在苏轼的创作史上,绝对应该被大书而特书一笔的 。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超然台记》、《水调歌头》等诗文,他的两首为世人所熟知的《江城子》也写于此 。
《江城子·密州出猎》写的是一次出猎活动 。
我们设想,密州那样一个穷郡,连州衙都会年久失修,春荒时节太守尚且要食野菜,那么太守偶尔一次的兴之所至,其规模也不会大到哪里去 。但在苏轼的笔下,这次出猎不仅有规模,而且有声势 。你看,有牵猎狗的,有架猎鹰的,更有旗帜、号角,加上众多的坐骑,人喊马嘶角鸣,这分明是一次军事演习 。至少在苏轼的心里是这样看的,否则他不会用自嘲的语气说自己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本来在那时,士大夫流连诗酒、斗鸡走狗并不稀奇,许多附庸风雅的人还要百般标榜自己,大可不必为一次出猎自责 。实在是因为在苏轼的心中,那曾经的万丈雄心从来就不曾消失过 。在积弱积贫的当时,一个有责任心的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要挽狂澜于既倒,不仅要建文功,还要带兵、靖边、为国净胡沙 。何况宋朝本身就是文人带兵,在苏轼的心里,是否也一直有着将军梦,我们不得而知 。但在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里,苏轼所描写刻画的确实是一位会骑马、能射箭、豪情干云、有大将风范的太守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