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欣赏十篇( 三 )


盛年不再的李白,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来到秋浦的,虽然是刚过"知天命"的年纪,可是好像一下子白发就全白了 。在第四首《秋浦歌》的开头,他说自己是"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 。"听起来似乎觉得原来还李白一直是两鬓青丝,但到了秋浦之后,没有想到竟然会在一天早上起来之后,发现两鬓已经白发苍苍了!"一朝"极言头发白得之快,简直出乎意料之年,言下之意,还真有点当年伍子胥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就把头发愁白了的味道,但是伍子胥是心急火燎,李白却并不着急赶到哪里去,而且,也不像伍子胥那样过不了昭关就有性命之忧,但是又为什么白了头发呢 。李白在惊异之余,给自己找了一个看上去说得过去的原因,"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中国古代的文人一听到猿声,马上就会愁肠百结的,这其中的例外恐怕还只有李白一人,不过那也是他晚年在长流夜郎的途中,在三峡中得到大赦,乘舟东归的时候,曾经欢快地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可是在眼下,他可没有这么好的心情,猿声一"催",他满头的青丝,不管是长是短,统统白了,这个"催"字可谓是用得惊心动魄,本来头发就在一夜之间白了,那里还禁得住猿声的催促!这一首诗由于用了"一朝"和"催"这两个词来着重强调自己头发白得异乎寻常的快,不由得让人想到他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不过,说一头青丝是被猿声"催"成"白发"的,谁也知道这不过是夸张想像之词,其中总要有一个真正具体的原因的,从《秋浦歌》第十五首中人们不难读出浪漫的诗人为什么突然之间白了头 。这首诗上来就给人一种带有明显诗仙色彩的浪漫与格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要是别人说自己有一丈长的头发,估计不会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说自己生了一头三千丈长的白发,却成了千古名句 。那为什么一种在客观上不可能的现象,却能在主观上得到无数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呢?究其原因,当然是在紧接而来的第二句 。因为这一联诗的意义重点不是在表示长度的"白发三千丈"上,而是在说明原委的"缘愁似个长"上 。原来,三千丈的白发在李白的笔下,只不过是一个参照系,我为什么生出这么长的白发?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愁!"缘是因为的意思,个是如此的意思 。这两句诗原来是一个倒装句,李白的愁当然不是像常人那样,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没有官做,因为他放着在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不干,非要跑到这山野之间的秋浦来"唱什么白发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见得自己早已远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却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经全然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于个人的抱负,都已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矣,你说李白最想得开,因为高官可以不当,权贵可以蔑视;但是李白又最想不开,既然如此,你就干脆随心所欲地去"开心颜",去快意人生不就行了,可是李白说归说,做归做,他可以随时随地的放浪形骸,但却不能无止无休地忘乎所以,这种不为自己个人遭遇,而为理想,为天下,为苍生的担忧才是李白最终会"白发三千丈"的"个中原因" 。在发出了这一声惊天地,泣鬼神的浩叹之后,李白笔锋突转,自问而不自答地又提出了一个突兀的疑问,"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是在揽镜自照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自己已经满头"秋霜"了,可是却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一头青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变白的?这又一次说明,李白并没有像伍子胥那样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变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没有烦恼,因为浪漫的人往往有着比知足常乐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强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会有更大的失望 。一次次对理想的追求的失败,使李白在精神上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无时无刻不在摆脱压抑,追求自我 。这种精神上的压抑与反压抑,当然会对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其实,李白绝不仅仅是在感叹自己已经生了白发,已经老了,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头来一无所得,却只有"三千白发",从今以往,年华老去,以往的豪情万丈,不复存在,这种处境那怕你再浪漫通达,也难免迟暮感伤呀 。虽然李白内心是低沉无奈的,但是他表达这种无奈低沉心态的方式却仍然是洒脱张扬的,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胜过常人无数,我的头发白了,可我却浑然不觉,尽管在说愁,说悲,但是我们读着这声"白发三千丈"的感叹,我们听着这句"不知明镜里"的疑问,却仍然感觉出这是一颗不服输的心灵在向命运、向苍天做不屈的抗争,仍然会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头的顽强人格所征服,为他那最终的是悲剧式的人生经历所震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