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春夏秋冬的诗句( 六 )


【【【夏】】】
1《渭川田家》【唐】王维
斜光照墟落 , 穷巷牛羊归 。
野老念牧童 , 倚杖候荆扉 。
雉[句隹]麦苗秀 , 蚕眠桑叶稀 。
田夫荷锄至 , 相见语依依 。
即此羡闲逸 , 怅然吟式微 。
【诗文解释】
斜阳照在村墟篱落 , 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 。村中一位老叟 , 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 。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 。吐穗华发的麦地里 , 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 。桑树上桑叶稀疏 , 蚕儿就要吐丝 。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 , 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 。此情此景 。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 , 吟咏着《式微》的诗章 , 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 , 心绪不免紊乱惆怅 。
【诗文赏析】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 , 夕阳的余辉映照着村落(墟落) , 归牧的牛羊涌进村巷中 。老人惦念着去放牧的孙儿 , 拄着拐杖在柴门外望他归来 。在野鸡声声鸣叫中 , 小麦已经秀穗 , 吃足桑叶的蚕儿开始休眠 。丰年在望 , 荷锄归来的农民彼此见面 , 娓娓动情地聊起家常 。这美好的情景使诗人联想到官场明争暗斗的可厌 , 觉得隐居在这样的农村该是多么安静舒心;惆怅之余不禁吟起《诗经》中“式微 , 式微 , 胡不归?”(意即:天黑啦 , 天黑啦 , 为什么还不回家呀?)的诗句 , 表明他归隐田园的志趣 。王维精通音乐、绘画、书法 , 艺术修养深厚;苏东坡评他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上面这首诗就可以说是一幅田园画 。
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 听取蛙声一片 。
七八个星天外 ,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路转溪桥忽见 。
【诗文解释】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 ,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 , 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 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 ,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 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 往日 , 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 , 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
【诗文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阅读这首词 , 要注意时间和地点 。时间是夏天的傍晚 , 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 , 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 , 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 , 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 , 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 , 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 , 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 , 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 , 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 , 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 , 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 , 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 , 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 , 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 , “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 , 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诗文解释】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 , 此时的风光与春夏秋冬四季相比确实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 , 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 , 在阳光的照映下 , 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
【诗文赏析】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 ,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 , 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 , 风光不与四时相同 , 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 , 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 , 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 , 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 , 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 , 涌到天边 , 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 , 在骄阳的映照下 , 更显得格外艳丽 。这种谋篇上的转化 , 虽然跌宕起伏 , 却没有突兀之感 。看似平淡的笔墨 , 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