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园与苏州园林的区别( 五 )


(2)疏朗典雅 , 天然野趣 。
早期拙政园 , 林木葱郁 , 水色迷茫 , 景色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 , 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 , 建筑数量很少 , 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 , 简朴素雅 , 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 , 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 , 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 , 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 , 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
(3)庭院错落 , 曲折变化 。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 。早期多为单体 , 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 。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 。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 , 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如小沧浪 , 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 , 仅为水边小亭一座 。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 , 这里已是一组水院 。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 , 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 , 即枇杷园 , 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 , 主要建筑为玲珑馆 。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 , 穿插了这两组庭院 , 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 。同时 , 对山水景观而言 , 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 , 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
这种园中园式的庭院空间的出现和变化 , 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 , 恐怕与园林面积缩小有关 。光绪年间的拙政园 , 仅剩下了1.2公顷园地 。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 , 占地较小 , 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 , 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 。这种园中园、多空间的庭院组合以及空间的分割渗透”、对比衬托;空间的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婉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等等手法 , 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间的局限 , 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 从而取得丰富的园林景观 。这种处理手法 , 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 , 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 。
(4)园林景观 , 花木为胜 。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 。数百年来一脉相承 , 沿袭不衰 。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 , 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 , 如桃花片 , “夹岸植桃 , 花时望若红霞”;竹涧 , “夹涧美竹千挺” , “境特幽回”;瑶圃百本 , 花时灿若瑶华 。”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 , 垂柳拂地 , “林木茂密 , 石藓然” 。每至春日 , 山茶如火 , 玉兰如雪 。杏花盛开 , “遮映落霞迷涧壑” 。夏日之荷 。秋日之木芙蓉 , 如锦帐重叠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 , 独傲冰霜 。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 。至今 , 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 , 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 , 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 , “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 , “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 , “蕉叶半黄荷叶碧 , 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 , 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 , 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 , 柳荫路曲的柳 , 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 , 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
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 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 。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 , 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 , 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 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1985年 , 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