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六 )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 。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 。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急!!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
塞下曲
[唐]卢纶
(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陇西行
(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 。
五里一扬鞭 。
都护军书至 。
匈奴围酒泉 。
关山正飞雪 。
烽戍断无烟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
营州歌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山川萧条极边上,胡骑凭陵杂风雨 。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