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绝句三十六字的古诗有哪些( 三 )



十三、立意
黄彻蛩溪诗话云: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袁枚论诗亦将崇意列为首篇,余以为吟诗作词,自当是立意为先,倘若立意不明,一篇作品则信马由缰,无归宿矣 。诗品有云:意似主人,辞如奴婢 。主弱奴强,呼之不至 。穿贯无绳,散钱委地 。开千枝花,一本所系 。

十四、有事
此乃现实主义基本要求,史诗之概念 。维新运动中,诗界革命旗手黄遵宪主张诗要为事而作,须反映现实生活,我手写我口,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愤时势之不可为,感身世之不遇,不必去模拟古人,今之世异于古,则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十五、明了
似是而非、不懂、含糊、何意之类评语道人常用,盖新学诗词者之通病也 。白石云:难说处一语而尽,易说处莫便放过;僻事实用,熟事虚用;说理要简切,说事要圆活,说景要微妙 。多看自知,多作自好矣 。明白如话,不加藻饰,如一泓山泉,看似平淡,掬入口中品尝,却别有甘冽 。明了能读,读之能懂,乃诗词艺术有生命力之根本要求,提倡疏朗清新,雅淡纯朴,通俗恬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诗风 。

十六、精炼
诗品云: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 。此乃简洁、洗炼、利落、凝练之谓也 。诗词文字有限,讲究言简意丰,一字传神,但简练绝非简单之谓,简单者一览无余,简练乃字外有义,言有尽而意无穷 。欲简练则须概括,能概括则须多闻博记,知其一百而写其一,心有余力,有所选择,方能简练 。

十七、隽永
缪越云: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隽永乃含蓄之深,韵味之至之谓也,诗词托兴深远,情感真切,方能余味无穷,令人浮想联翩,心有所托 。隽永审美风格 。余以为此乃诗词写作之最高境界也 。

十八、筋骨
钱钟书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兴寄乃诗之内容,风骨特指诗之风格 。然而两者实在密不可分 。单看风骨,惟见刚健质朴之文采,若无兴寄,文采无所托也 。文心雕龙特标风骨,云: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

十九、章法
乃谋篇布局之谓也,起承转合,结构之总称也,律绝皆如是,然各有其特色 。词曲体例繁多,不易看出起承转合之脉络,前人论词多从过片入手,讲究过片自然,衔接紧密,韵味不断,能出新意 。章法之于诗词写作,乃入门之砖,可谓重中之重,不可不学也 。白石云: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 。多见人前面有馀,後面不足;前面极工,後面草草 。不可不知也 。

二十、格律
诗词音韵形式之美皆在于格律 。有格律方谓之诗,无格律谓之为文 。清冯班答万季埜诗问云: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制辞语不同耳 。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尽变;啖饭则饱,可以养生,可以尽年,为人事之正道;饮酒则醉,忧者以乐,喜者以悲,有不知其所以然者 。如《凯风》、《小弁》之意,断不可以文章之道平直出之,诗其可已于世乎?闻一多云:越是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才能跳得痛快 。只有不会跳舞的人才怪脚镣碍事 。
古绝形式上要一韵到底、不可用“邻韵”,可以押仄韵,句中还须有意的设些“三平”三仄 。
三仄忌其首,三平忌其尾 。三仄三平主要是对“韵句”而论 。三仄首易犯孤平,三平尾则是大忌 。
古绝的韵比律绝更严 。

二十一、起头
乃章法中起字之谓也 。万事开头难,袁枚云:造屋先画,点兵先派 。故写诗作词下笔要慎,要有灵感,块垒在胸,不吐不快,方可起好头,开好步 。若心中无诗,则不可强作,强作则失气象矣 。

二十二、收尾
乃结响之谓也 。道人评诗于章法结构起承转合中最重一个合字,无余响则道人不红脸 。白石云: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 。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 。词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是已;意尽词不尽,如抟扶摇是已;词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词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 。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後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 。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於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 。至如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已彷佛可见矣 。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