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读书主题|名言、方法、和关于中秋来历、古诗( 九 )


2、相关知识:
(1)中国的节令多,几乎月月不空,每个节令都有其独特的讲究 。老北京人对中秋节似乎颇为注重 。农历八月十五日,秋高气爽,明月当空,百果上市,市民阖家团圆赏月和吃月饼 。
兔儿爷是老北京节令性极强的泥塑 。中秋前大街小巷皆有摊贩售之 。兔儿爷摊为一长木案,案上再架起阶梯状的一叠叠长木板,上摆大小不等的兔儿爷 。大著可高达两尺,小者可握于掌中,一律兔儿脸,三瓣嘴,却披铠甲,跨龙驹,作武将状,其背后必插一面帛制纛旗,仿佛京戏舞台上的大将 。兔儿爷虽为模子磕的泥物,却敷以鲜艳色彩,白面红嘴,金甲绿袍,很是威风 。别说小孩喜欢,就是大人也爱不释手 。中秋节,家里买俩兔儿爷,或邻居、朋友送孩子俩兔儿爷,司空见惯 。
中秋之夜要摆供拜月 。一般百姓比不得豪门大户的铺排,但恪守“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古俗 。除月饼、水果外,家家还蒸团圆饼,取个吉利 。团圆饼用上好的白面发酵,搓成圆形薄片,每层放人红糖、玫瑰、桂花,一层层叠加,厚达十几层,最后用一张大而圆的薄面片包好,表层上置青丝、红丝、瓜子、杏仁等果料,上屉蒸熟,成直径盈尺、高达数寸的大蒸糕,然后切成块,全家大小分食,以示团圆之意 。
逢节必有应节戏,这也是老北京的规矩 。中秋前,各戏园演戏也多以月亮和兔儿爷为题材,如《嫦娥奔月》《唐王游月宫》等 。舞台上出现欢蹦乱跳的活兔儿爷,依然勾脸豁嘴,扎靠朝靴,手执玉杵做兵刃,在台上蹿跃作兔形,常常博得大家一笑 。
(2)关于写作中的“童心”
“童心即真心”,这是明代思想家李贽提出的一种美学观点 。他认为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出于童心,如果一个作家失落了童心,则言不由衷,词不达意,其作品的真善美也就不得存在 。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失去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为人已不真,为事就免不了浮华和虚假 。“童心”是一种未被世俗的虚伪矫饰所侵蚀的天赋自然 。作为人学的文学艺术,应该吟咏性情,发自童心表现真情,这样的作品才美,才有观赏、流传的价值 。李贽的这种美学理论充分肯定了人的纯洁本性和个体的合理欲望,主张文艺批评要出自童心,表现个性,对其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有深刻影响 。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以饱含抒情的笔调,回忆并介绍了伴随自己度过童年生活的几种玩具,表达了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告诉我们:玩具不仅是游戏的媒介,也是一种文化,在它的身上留有民俗和时代的烙印 。
二、文章脉络
全文按小标题自然分成三部分 。
第一部分:猪蹄儿灯
腊月杀年猪,巴望猪蹄壳
勾下四只壳,乞求一块油
加上棉捻儿,夹根高粱秆
做成猪蹄灯,三十举头顶
第二部分:抽陀螺
陀螺很简单,小孩可制作
木头一寸多,削尖安滚珠
鞭梢缠起来,抽打转得快
刺激性较强,攻击性不弱
抗战胜利后,玩油抽汉奸
第三部分:兔儿爷
宠物小白兔,玩具兔儿爷
童话色彩浓,外貌很奇特
兔脸人身子,圆眼三瓣嘴
种类很丰富,我爱刮打嘴
三、写作方法
1、构思别具一格
作者抓住“和我一起长大”的特点写玩具,传递给读者的不仅仅是玩具好玩有趣的信息,更有在劳动创造的过程中、爱国情感的熏陶中、民族文化的滋养中健康成长的幸福和乐趣 。
2、语言充满童趣
例如,为了能做猪蹄儿灯,“我们”早就“觊觎”着一小块猪油,总是“死乞白赖”地讨猪油,甚至说“宁表少吃一个菜,也愿得到一块猪油”,“觊觎”和“死乞白赖”一般用作贬义,这里却用来描写孩子的神态和动作,而且一点儿也不使人感到别扭 。又如,“鞭稍儿噼啪噼啪响,陀螺滴溜滴溜转”一句,运用拟声和叠用的手法,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孩子们抽陀螺的娴熟技巧和欢乐得意的心情 。作者笔下的“兔儿爷”更是栩栩如生,那瞪得圆圆的眼睛、闭得紧紧的三瓣嘴和涂着胭脂的脸蛋,再加上奇特的打扮,真是妙趣横生 。这样的“兔儿爷”,孩子们能不喜欢吗?
四、重难点导析
波比娃娃、变形金刚、儿童游戏机等是当今社会儿童喜欢的玩具 。猪蹄儿灯、陀螺、兔儿爷等是本文作者童年时代钟情的玩具 。这些玩具不仅伴随作者一起长大,而且成为了作者美好的回忆 。玩具也是一种文化,它凝聚着创造者的智慧和才华,反映了特定的民俗风情;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特征 。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作者笔下的“玩具”,我们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