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之前的笔记看到里面有几首自己写的诗词( 三 )


“唐宋诗之争,正式开始于南宋,以江西派与永嘉派之争为代表” 。严羽《沧浪诗话》中推崇唐诗,谓“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天下为诗,夫岂不公,终非古人诗也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其实不然 。唐诗、宋诗“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人诗多丰神情韵擅长,宋人诗多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乃是唐诗的一种发展,提出“活法”之说 。叶燮在《原诗》中把中国诗歌发展历程比作房屋建构,“唐诗则于屋中设帐帏床榻器用诸物,而加丹垩雕刻之土 。宋诗则制度益精,室中陈设,种种玩好,无所不蓄 。
从王诗和苏诗的比较中也可看出,唐诗和宋诗是对于诗歌两种审美境界的开拓 。唐诗开创了大唐气象的雄浑,宋诗开创了理学世界的自然.缪钺《诗词散论》中称“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重;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则生涩,而回味隽永 。……”正所谓读唐诗有“豁然开朗”之感,而宋诗有“曲径通幽”之趣,两种诗各有特色,无高下优劣之别,同属古代诗苑奇葩耳 。参考资料:http://blog.sina.com.cn/u/561dedd3010002gd
缪钺说“稼轩作壮词于其所表达之豪壮情思之外,又另造一内蕴之要渺词境······则粗犷除精神益显 。”缪钺:《诗词散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
四十年代的期刊谁手里还有啊?早成古董了 。
唐诗与宋诗有何异同?诗分唐宋,有两层含义,一指朝代,一指风格 。当然,风格与时代有关 。不过,唐诗有下开宋调者,如韩愈、孟郊诗派以及杜甫夔州以后的诗;宋诗也有嗣响唐音者,如宋初的白体与西昆体 。而且唐诗有初、盛、中、晚之分,宋诗也有江西、永嘉之别 。然而就大体说,唐、宋诗的风格颇有不同 。这种差别一直延续到近代 。唐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没有超出唐、宋两大派别以外的 。
(二)
缪钺的《诗词散论·论宋诗》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其言甚为允当 。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
它只是写西望洞庭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既无诗眼可言,又无摘句可得,读来却觉酝藉空灵,情在景中,确是天生好言语 。这就是以韵取胜 。再看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之一: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
前三句所写是湖中景致以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情不由己,欲买舟一游,旁人方始明白:此非真景,原来是画 。前三句是烘托,是作势,目的是逼出最后一句 。可见此诗颇费匠心,深折透辟 。这就是以意胜 。
唐诗既重韵致,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于景中 。如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纯是写景,并无深意,然而诗人洒脱高远之致,读者自能从诗中体会 。这便是严羽〈〈沧浪诗话〉〉所谓“不理涉路,不落言诠”,其美全在情辞 。同是写出庐山,苏轼〈〈题西林壁〉〉便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翻看之前的笔记看到里面有几首自己写的诗词】

前二句还是在写景,后二句却纯是议论 。然而正因有此议论,庐山峰回路转之状读者反倒能充分领略 。可说是虚中见实 。赵翼评论曰:“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闻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也就是说,此诗有意与前人异,透过一层说,不犯正位,务求出奇制胜,与前诗比较,意思远为深刻,完全以气骨见长,然而情辞之丰赡则明显不如 。
东坡此诗意义不止在此,从中还可以领悟深刻的道理 。这也是宋诗特色——富理趣 。当然唐诗也富理趣,如王维《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
在南宗禅看来,自性本自清净,此心若静,何来穷通?王维所阐发的即是此理 。然而他只是叙事写情,松风山月,解带弹琴,皆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余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再看黄庭坚的<<次韵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