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上古有那些奇花异草( 四 )


茶是汉代才新兴起来的饮料 。至今为止,尚没有发现有明确的文献资料可以证明先秦时期已经盛行饮茶 。目前最早的资料就是西汉中期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武都买荼”两句 。荼即是茶 。武都在四川的彭山一带,王褒在成都却要僮仆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买茶,可见茶不是到处都可得到的东西,而彭山地区至今仍是重要的产茶区,这说明彭山在西汉时期市场上已经有茶叶出售,茶叶既然成为商品,则当时必定形成饮茶风气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郡出产“香茗”,《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什邡县“山出好茶 。”也证明四川地区是当时最重要的饮茶区和产茶区 。东汉之后,饮茶之风已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记载东吴大臣韦曜不会饮酒,吴帝孙皓“密赐茶以当酒 。”既然以茶当酒,则茶已经是日常很普及的饮料了 。
离骚和诗经中的植物文学作品藉草木特性以寄讽时事或赋志抒情,《楚辞》更有特色地赋予草木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 。《楚辞》中的植物大致可以分为香草(木)、恶草(木)两大类别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有言:“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草香,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楚辞的香草香木共有三十四种 。其中香草有二十二种,包括江离、白芷、泽兰、惠、茹、留夷(芍药)、揭车、杜衡、菊、杜若、胡、绳、荪、苹、襄荷、石兰、枲、三秀、藳本、芭、射干及捻支等,香木有木兰、椒、桂、薜荔、食茱萸、橘、柚、桂花、桢、甘棠、竹及柏等十二种 。
《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是先民采摘香草的一个典型,这种风俗,《诗经》中即有多例,是农事、民俗活动;而《楚辞》中采摘“香草”则是文人“重之以修能”的一种外化、象征,如采薜荔、采莲(芙蓉)等 。《楚辞》中有采摘香花相赠更是普遍的现象,如《离骚》:“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其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贻”、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夫人》:“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 。《楚辞》文化系统影响下的采花草相赠是文人之间以人格为基点的勖勉、相思之情的流露 。
《楚辞》中有一部分香草香木象征诗人人格高尚峻洁 。如“朝搴阝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揽木根以结兮,贯薜荔之落蕊”“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蒋骥说:“木兰去皮不死,宿莽拔心不死”故诗人“朝搴”“夕揽”以示自己的坚贞不渝 。“兰”“椒”“芷”“蕙”皆为名贵香草,故诗人行于兰皋,止于椒丘,茹蕙掩涕,幽兰结佩,甚至在因“蕙纟襄”被替之后还要继续采摘芷草 。这象征诗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美好的理想和情操来陶冶自己,表现诗人高洁的人格 。
在《楚辞》中以香草香木比喻美德的诗句有很多,美德与香草几乎成为同义语 。仅以《离骚》为例“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芳菲菲而难亏兮,芳至今犹未沫 。”诗人反复申诉,自己质性香润,虽然得不到君主的信任,但是美德懿行固存于已身 。尽管历尽坎坷磨难,芳香之德非但没有亏损,反倒久而弥盛,再如:“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 。”这是以芳草香花比喻德行美好的贤人 。“余既滋兰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文中提到的四种植物都是香草香木,诗人用载种香草香木比喻培养具有美德的人才 。
《楚辞》的创作与楚国境内的巫风直接相关,其中的“香草香木”意象则是巫风的折射、移植 。荷、兰、蕙、薜荔、桂等构成《楚辞》的“香草香木”意象系统 。楚国巫风盛行,《吕氏春秋•侈乐》一针见血:“宋之 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楚之衰也,作为巫 音”;而“香草”就是女巫祭祀歌舞时的祭品、道具 。《九 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填,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 藉,奠桂酒兮椒浆 。..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出现了蕙、兰、桂、椒等“香草香木” 。《九歌•礼魂》亦云:“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娉女倡兮容与 。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王逸注“传芭”句云:“言祠祀作乐,而歌巫持芭而舞,讫以复传与他人更用之 。”祭祀的目的是达到人与神的沟通,各民族都曾有过用芬芳植物作为祭品的时期 。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中提到早期人类用熏香供奉神灵:“这些供品以蒸汽的形式升到了灵物那里,这种思想是十分合理的 。”“香草”祭祀的起因也主要出于此;《楚辞》中的“香草香木”大多气味芬芳馥郁 。此外 。以鲜花作为女巫的装饰、道具也有取悦神灵的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