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紫藤的古诗句( 八 )


君山上还有一个群山怀抱的大坪 , 那便是宋绍兴元年钟相、杨么率农民起义军安营扎寨之处 。当年不堪官府压迫的贫苦渔民 , 在此揭竿而起 , 设水寨 , 造战船 , 出没于八百里洞庭 。现在君山上还留有军师洞、点将台、万人锅等古迹 。
此外 , 洞庭山上还有轩辕台 , 传说为黄帝铸鼎之处;有射蛟台 , 传为小后羿在此射蛟;酒香山传说盛产酒香藤 , 能酿长寿酒 , 汉代东方朔曾在此偷饮;朗吟亭则因吕洞宾在此吟诗而得名 。
岳阳天下楼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 , 东倚巴陵山 , 西临洞庭湖 , 北枕万里长江 , 南望三湘四水 , 气势豪壮不凡 。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 自古有:“洞庭天下水 , 岳阳天下楼”;“襟带三千里 。尽在岳阳楼”的盛誉 。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西隅 , 东倚巴陵山 , 西临洞庭湖 , 北枕万里长江 , 南望三湘四水 , 气势豪壮不凡 。它与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藤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 自古有:“洞庭天下水 , 岳阳天下楼”;“襟带三千里 。尽在岳阳楼”的盛誉 。
相传这里在三国时曾是吴国鲁肃训练水军的阅兵台 。因为岳阳楼前的洞庭湖水面辽阔 , 风平浪静 , 湖岸上恰巧有个山丘 , 确为练兵、阅兵的好地方 。据《三国志》载 , 鲁肃受孙权之命率万人屯驻巴丘(今岳阳) , 在进出洞庭湖的咽喉之地巴丘山下 , 临湖的西门城墙上建起了训练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 , 此阅军楼即为岳阳楼的前身 。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 , 中书令张说谪守丘州 , 便将西门城楼扩建为楼阁 , 初名“南楼” , 后来改名“岳阳楼” 。
“洞庭天下水 , 岳阳天下楼”的完善结合 , 其浩荡的气势与悠久的历史内涵 , 使之成为唐以后诗人墨客的登临胜地 , 并逐渐形成一种以抒发忧国济世为主要传统的特殊的意蕴 。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唐代著名诗人 , 都曾先后登楼吟诗作赋 。其中 , 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便是这一传统的始唱者 。诗云:“昔闻洞庭水 ,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诉 ,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 凭轩涕泗流 。”如果说先此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表现了贫士失职之悲愤 , 那么杜诗则以涵天盖地之力 , 在八百里洪波之中融入了一代诗圣与国家共命运的拳拳之心 。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 , 滕子京谪守巴陵(岳阳) , 曾重修岳阳楼 , 并致书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 请他作《岳阳楼记》 。然后又请诗人、书法家苏舜钦书写 , 雕刻家邵竦刻字 。于是 , 滕楼、范记、苏书、邵刻 , 成了岳阳楼的“四绝” 。
自宋迄今 , 已过去900多年 , 现在的岳阳楼是清代同治年间重修 。而苏书邵刻《岳阳楼记》也已代之以清代乾隆年间书法家张照的手笔 , 但这篇名文却依然光华烛天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 , 吞长江 , 浩浩汤汤 ,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不仅将岳阳楼四周景色、早晚晴雨各种感触描写得淋淳尽致 , 展现了洞庭湖的壮美与岳阳楼的宏伟 , 而且进一步将杜甫精神发扬到新的高度 。文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抒发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崇高情怀 , 成为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集中写照 。岳阳楼之名由是益彰 , 正是景以文传 , 文以景扬 。
今天的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的砖木结构建筑 , 别具一格 。进入大大楼 , 只见四周挂满了历代名人的题咏 。二楼楹柱镌刻着孟浩然、杜甫的名句 , 而正中十二块紫檀木拼成的雕屏上 , 张照书的《岳阳楼记》赫然醒目 , 启迪着游人的沉思 。主楼两侧还有两座辅亭:一是以神话人物吕洞宾三醉岳阳楼而得名的三醉亭;一是仙梅亭 , 相传因在明末维修岳阳楼时 , 于地下掘得一块有梅纹的石板而得名 。楼的附近还有鲁肃墓、小乔墓、岳阳文庙及慈氏塔等胜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