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意象赏析( 六 )


这种诗情绪坦露激昂,略近于李白的风格,虽然毕竟还不如李白的意气高扬,不可一世 。《宋史》本传说苏舜钦“时发愤懑于歌诗,其体豪放,往往惊人” 。在北宋诗人中,他确是有些唐人的气味 。所以他的理论表述虽然迂腐,诗歌却因情感袒露而显得颇有生气,不是一副道学面孔 。
在诗歌的语言艺术方面,苏舜钦也同梅尧臣一样,力图用新意象、新句法来打破圆熟陈旧的诗歌格局 。他的诗中常可以看到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艰涩的语汇,怪异奇丽的意象 。
不过,由于两人的所长不同,诗风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这正如欧阳修《六一诗话》所评:“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 。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 。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 。”前面的《对酒》就是一个例子,下面再以《松江长桥未明观渔》为例:
曙光东向欲胧明,渔艇纵横映远汀 。涛面白烟昏落月,岭头残烧混疏星 。鸣根莫触蛟龙睡,举网时闻鱼鳖腥 。我实宦游无况者,拟来随尔带笭箵 。
这诗中某些特异的语汇、意象,在梅尧臣诗中也可找到类似的用法,全篇的奔放豪健,气象开阔,则是梅诗中难以找见的;反过来说,梅尧臣诗的精微、深沉、含蓄、细腻等特点,苏舜钦也比较缺乏 。他的诗最明显的弱点,就在于有时只顾感情的宣泄,而忽略了感情表达方式与语言内在张力的推敲,以致显得粗糙乃至气格不完 。
但也有些小诗,苏舜钦写得相当精致,如《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
第二句有些散文化,但用了一个“时”字,使视境动了起来,仿佛花树在一片青青草地中不时跳入眼帘 。“幽”和“明”都是形容花,一重心理感受,一重视觉,配合得很别致 。全诗的情韵近于唐诗,但更显得清幽细巧些,意脉也较为流动曲折 。又如《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
也写得小巧别致,情趣盎然 。它也不是以平行的意象呈现的,诗中的视线是在不断的流动转换中:先是幽深的小院,然后透过竹帘望见一树明艳的石榴,再是日在中天、树荫垂地的一片夏日景色,最后以一声流莺惊破主人的梦和午睡时的静寂 。通过诗人内在体验的流程来构成诗的节奏,脉络肌理十分细密,这正是宋诗的一种特色
【点评】
此诗无一句不切夏景,又句句透散着清爽之意,读之似有微颸拂面之感 。
诗的表现手法尚有三点可注意: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
结构自然工巧:诗写昼寝,前三句实际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梦觉”字挑明,并续写觉后之情景 。看似不续,其实前三句清幽朦胧的气氛句句都是铺垫,而“日当午”一语更先埋下昼寝的伏线,待末句挑明,便觉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调活泼可喜,避免了质直之病 。
风格清而不弱 。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院》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但常诗写出世之想,寂灭之感,而此诗给人的印象是洒脱不羁 。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于王、孟家数外别树一格 。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
解释
1、迥:远 。
2、傍:靠近 。
3、销:融化 。
鉴赏
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 。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 。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 。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 。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