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慧学习的诗句( 二 )


2.提高素养,或许,在古代古人把它当作一种消遣,娱乐活动,现在要么是研究,要么就是附庸风雅 。
3.使文字的运用更具准确性,因为诗词中非常注重这些,诗词短小但凝练,体现古人的智慧 。
4.从诗词中,我们更好的能了解当时的社会,民风,与时代的发展 。
国际影响
汉诗,字面上的意思是汉语的诗歌 。但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汉语世界之外使用 。中国的一些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越南,因为使用汉字作为书写文字,自然也深受汉语诗歌的影响 。随着佛教禅宗在这些国家的流传,汉诗成了禅宗文学的最重要的形式 。
关于智慧学习的诗句

扩展资料汉代的古体诗
汉代时乐府诗形成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
唐宋的近体诗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 。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 。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诗歌
古代体现质朴的人物 最好有故事或者诗句出处什么的~陈文蔚《戊寅老人生旦》吾家本是田家子,其先世世居田里 。儿因逐食浪飘蓬,欲归无以供甘旨 。吾翁亦能某淡薄,日夕饭疏而饮水 。浑然质朴古人风,固应自有长生理 。筋骸虽老自康健,聪明少壮犹难比 。了无机械足怡神,不生嗜好强精髓 。人间可慕是荣华,人间可羡为豪侈 。荣华有似庭下花,芳菲之日知能几 。豪侈真如草头露,不能顷刻朝阳里 。谁知贫贱自安分,年年如此只如此 。吾乡自来丙山高,位当南极崔嵬起 。吾家门门对比山,算高欲与山同纪 。加之西邻与东舍,往往黄发皆儿齿 。酒熟长愿相招呼,一笑忘形相汝尔 。

陶渊明《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紧靠着两岸生长有几百步 。其中没有其他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感到很惊奇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子的尽头是溪流的源头,于是出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 。渔人于是离开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完全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的人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以后,告辞离开了 。这里的人对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从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