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必备古诗词重点词句(13)


■(九)小石潭记——唐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 。
①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 。
②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幽静 。
③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苦凄凉 。悲哀深沉 。
④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
⑤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Ⅰ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Ⅱ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
■(十)岳阳楼记范仲淹
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 。点明中心 。
七、词语欣赏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
■(十一)醉翁亭记
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
6、理解背诵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