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必备古诗词重点词句(14)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 。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 。“乐”字贯穿全文 。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
■九年级上册:(十二)出师表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 。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7、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9、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九年级下册(十三)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中心: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问题设计及解答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
(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 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 。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6)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
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