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丁的习俗( 三 )


肇庆人过年喊累
肇庆人过春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说:炸角子、煮裹蒸棕 , 单说煮裹蒸棕就可以累坏个把人 。家里女眷先得用一个大盆花上半天的时间洗好几十斤重的糯米 , 如果是大家族可能要过百斤 , 准备好肥肉、黄豆等配料 , 将预先洗好的冬叶铺在桌上 , 先将糯米放上去 , 然后在中间放进一块肥肉和少量的黄豆、绿豆等配料 , 密密实实合上冬叶 , 包成外形像金字塔似的 , 用草捆好 , 留有提手处 , 这样就完成一个裹蒸的包装工作 , 一个熟练的妇女包一个裹蒸需要两分钟时间 。裹蒸的大小与各家的习惯有关 , 一般而言在农村包的裹蒸都有一斤多重 , 大的有两斤多 , 城市里的也有7、8两 , 几十斤糯米也就是几十个裹蒸 。不要以为包装好就大功告成 , 其实最为温馨也最为耗时的工作即将开始--就是煮裹蒸 。
如果说前期工作都是由妇女完成 , 那么蒸煮的工作就是男人和小孩的事了 , 肇庆人煮裹蒸有个讲究必须煮十二个小时 , 也许这不是讲究 , 而是如果不煮这么长时间 , 很难煮熟 。几十个裹蒸放进一个硕大的铁桶里 , 铁桶就跟大汽油桶一般 , 加满清水 , 架在一个用石块和砖做成的临时的灶上 , 点上柴禾 , 柴禾通常选用木疙瘩 , 这样可以慢慢烧上几小时才需要填柴 。烧煮十二个小时 , 看火的工作少不了 。这就是肇庆人的独特的过年享受 , 为什么?看完你就知道 。裹蒸煮好香气四逸 , 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餐上的必备主食 , 自家做的、邻居互送的 , 打开冬叶热腾腾的蒸汽飘散 , 冬叶清香、糯米混着肉香充满了张灯结彩屋里 , 一屋子的幸福欢快 。肇庆人的淳朴、热情、勤劳就如同这敦实飘香的裹蒸
上个世纪的50年代 , 到80年代中 , 一到春节前 , 走在肇庆的街上 , 你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 , 每家每户的屋前都搭建了临时的砖灶 , 灶上煮着一个硕大的铁桶 。围着看火的一家人 , 大人吸着香烟 , 偶尔添一块柴 , 弄弄火 , 小孩围在身边 , 冰冷的风被灶火和滚腾的蒸汽赶走 , 小孩胖胖的脸上映着火苗 , 都红彤彤的 , 睁大明亮的眼睛 , 聆听着大人讲着秋月春花、仙女下凡、大闹天宫的故事 。这情景 , 现在在肇庆的城区已经绝迹 , 但是这独特的回忆仍温暖着多少肇庆人心灵 。
那时候外地人都说肇庆人过节累、自找苦吃 , 可肇庆的男女老少却都盼着过年 , 他们比任何人都希望重温那份温馨的家庭团聚 , 那跳动火焰 , 那充实的劳累 。现在的回味令多少肇庆人由丹田袭来一股暖意 , 酸了鼻翼、潮湿了双眼、重置了心灵 。埃?一声轻叹 , 美好的、淳朴的民风 , 肇庆人心里永远的净土 。(完)
高要县春节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 是高要县人民群众最重视的传统节日 。节前家家户户都忙着搞清洁卫生 , 准备年货 , 包制“果蒸”粽 。除夕 。俗称年三十晚 , 住户门前贴上大红春联 , 室内张灯结彩 , 摆设盆桔、鲜花 , 当晚吃团年饭 , 聚天伦乐 , 围坐守岁 , 万家鞭炮齐鸣 。大年初一 , 旧俗匿家不出门 , 不扫地 。年初二俗谓“开年” , 宰三鸟、备生菜生蒜以祀神 , 祈求风调雨顺 , 取生财好运之意 。春节期间 , 人们穿红着绿 , 街市旌旗飘扬 , 五光十色 。民间组织舞狮贺年 , 举行各种文娱活动 。亲朋戚友互相拜年 , 送果蒸、油角、包头果等 , 见亲友小孩赏以红包(利是) , 熟人见面 , 互道吉祥语 。新婚夫妇到亲戚家拜年 , 成为必不可少的礼节 。
封开县春节习俗
春节是封开县内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 这一天 , 外出的人纷纷回家团聚 。群众过节活动 , 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即陆续开始 , 大搞室内外清洁卫生、备年货 , 妇女忙于 裹糍、蒸年糕 , 迎接新年 。年制品以糯米糍为主 , 有时包裹蒸、花生、芝麻粘皮的糯米 糊、甜糕、“沙爽”(粘米制品) , 还有油炸糖环、油炸檄(北境制空心 , 南境制实心) , 解放后还时兴炸角子、做云吞、汤丸等等 。除夕前还有送迎灶君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 , 除夕晚接立灶君神位 。迎送灶君要备三牲、酒礼祭拜 。传说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该家主人情况 , 因此民 间对灶君都很敬重 , 每逢初一、十五要烧香敬拜 , 希望灶君上天时为其说几句好话 。除夕 , 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 , 买肉杀鸡 , 备丝粉、腐竹、针菜、香信及其他祭品 拜神 。晚餐 , 各家吃“团年饭” , 酒菜丰盛 。农村许多地方 , 习惯全家大小在厅堂围着火 盆直至天亮 , 称之为“守年” 。炉灶用谷壳或柴炭引燃 , 通宵保留烟火 , 并点“长明灯” ,  以示“长庆”好意 。不少地方还习惯留“隔年饭” , 以示“年年有余” 。零时开始 , 放炮竹“接年” 。城里人还走上街去转一圈 , 意是新年“行大运”、“行好 运” 。城乡烟花炮竹不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