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朗诵课堂---怎样诵读古典格律诗播之彩

格律诗是形式上具有一定规则的诗歌 。中国古典格律诗常见形式有四种:五言绝句(全诗四句 , 五言一句 , 共20字)、五言律诗(全诗八句 , 五言一句 , 共40字)、七言绝句(全诗四句 , 七言一句 , 共28字)、七言律诗(全诗八句 , 七言一句 , 共56字) 。
格律诗每句字数一定 , 节拍相同 , 节奏感非常强 , 诵读时应注意节奏的整齐匀称 。根据诗歌内容 , 五言诗每句可分作两个语节(“二、三”格式)来诵读 , 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亦可分作三个语节(“二、二、一”格式)来诵读 ,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七言诗每句可分作三个语节(“二、二、三”格式)来诵读 ,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 却话——巴山——夜雨时 。”亦可分作四个语节来诵读 ,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
语节和语节之间通过适当拖音加顿息的方式连接 , 拖音时间和顿息时间可长可短 , 通常五言句第一语节后的拖音和顿息时间稍长 , 七言句第二语节后的拖音和顿息时间稍长 。
格律诗不但节奏整齐 , 而且押韵和谐 。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 , 通常双句押韵单句不押韵 , 首句有时也押韵 。双句最后一个音节为韵脚 ,  , 全诗一般押平声韵 , 一韵到底 。诵读格律诗 , 不可以将韵脚含含糊糊一带而过 , 应适当加以强调 。即便韵脚不是重音 , 也应比非韵脚音节诵读得响亮突出一些 , 这样可以给人和谐优美、委婉动听的诗的美的感受 。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其中一、二、四句押韵 , 押平声韵ao、iao , 韵脚是“高”、“绦”、“刀” 。诵读时应适当强调韵脚“高”、“绦”、“刀”的读音 , 使之清晰响亮、和谐动听 。
除了节奏和韵脚之外 , 诵读格律诗还应注意平仄 。平仄是指声调的抑扬 , 平即平声 , 包括阴平和阳平 , ;仄即仄声 , 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不复存在 , 分别归入阴、阳、上、去四声) 。古人写诗 , 对平仄要求相当严格 。有本句交替、对句对立、上下相黏之说 。即一句之内平仄交替 , 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平仄相对 , 两联之间上联下句和下联上句平仄一致 。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平仄平平仄) ,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 更上—层楼(仄仄仄平平) 。”
平声字高扬 , 仄声字低抑 。格律诗在字数、语节、韵脚已定情况下 , 有了平仄 , 诵读起来语势将更为错落有致 , 节奏回环也将更加鲜明 。
诵读格律诗 , 强调平仄但不必拘泥平仄 。这是指没有必要把入声字读成又短又促的古入声调子 , 而应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 。入声字按照普通话标准音读 , 可能会出现上下句平仄不相对情况 , 这时只要通过适当的诵读技巧处理 , 就可以使平仄不相对情况得到改观 。比如诵读“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两句 , 本来上句的“识”是古入声字 , 和下句的平声字“缘”平仄相对 , 但“识”若按普通话标准音读阳平 , 就变得和“缘”不相对而相同了 。怎么办?这时只要把阳平“识”的阳平时值读短促一些 , 不相对的情况就可以得到改观 。因为阳平读短促一些 , 就显得不那么高扬 , 进而与高扬的“缘”形成基本相对的听感性质 。凡是现在读阴平、阳平的古入声字 , 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