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诗词中各种意象代表的情感( 四 )


2.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3.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 。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三国人曹植的 “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
该文章转自[中学语文在线]:mhtml:file://H:\文学\诗词意象\诗歌意象分类诠释-中学语文在线.mht
诗歌中黄昏的意象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的相思情节
胡花
摘要: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他的意象内涵最先在《诗经•君子于役》中确立为日暮相思的内容 。经过后世语言不断的丰富发展,黄昏意象相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发展,到了唐宋诗词中,这个意象已经完全定型。
关键词:黄昏意象日暮相思艰难追求 生命意识时代气息
“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惯常语,用黄昏意象的诗歌随手可拈,光盛唐诗歌中写黄昏意象的就有两百多首,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那么,黄昏意象如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感内涵呢?这篇文章就此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
( 一)黄昏意象及其嬗变
黄昏,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名词而出现在中国古书上的 。《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 。”这里“响晦”就是向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昏 。在解释“黄昏”这个词时,《汉语大词典》上说:“日已落,天色尚未黑的时候 。”《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天色快黑时分 。”在这里,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 。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 。《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真情真景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真情实况,描写如画 。晋唐人田家语诗,恐无此真实自然 。”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 。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 。”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 。到两汉以后,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 。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谣见浮云阴 。”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 。”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 。人生于大自然中,则天地与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鸟兽,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诗歌也自然起兴 。《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面对此景,思妇怎不油然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