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诗词中各种意象代表的情感( 五 )


到《楚辞》之后,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 。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碍于外界压力,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 。自古以来,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 。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 。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 。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 。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 。在唐代诗人笔下,黄昏这个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败意象结合,旨在展示自然物与人化自然的盛时已过,凋敝满眼 。黄昏之景渗透了无限伤心,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诗人之情与黄昏之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岁月悠悠,历史上的杰出诗人名士都随风而逝了,可是他们在夕阳黄昏下的吟唱却千古不衰 。黄昏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的伤悼气氛的意象被广泛的使用,深入人心 。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昏意象表现出的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投入到政治进取上 。而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催动着诗人惜时进取 。《离骚》:“吾令曦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诗歌中,屈原通过日暮黄昏下的上下求索,来实现对美政理想的追求 。黄昏暗示着生命与机缘的有限,提示着个体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建功立业的积极追求和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又如王之焕《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诗歌前两句写登楼所见景色 。落日,紧挨西山,在恢恢的天宇上,缓缓沉落,黄河似从天而来,向大海奔流 。寥寥十字,把落日、高山、大海、黄河统摄其中 。一般来说,黄昏景象,容易使人消沉,而这首诗虽写落日之尽,却绝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感 。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豪情和无限开阔的胸襟,诗人登上鹳雀楼,瞩目四顾,有落日熔金,暮云和壁之状,俯视黄河,有奔腾跳跃之形,这是一种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风貌,鼓舞人们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断追求 。
当文人在现实面前遭受到巨大挫折时,他们也不会放弃入仕的豪情和执着的信念 。例如:王维《从军行》:“漠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
李白《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
同样是落日黄昏,诗人却是热血满腔 。在黄昏催人进的惜时进取的态度下,中国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不懈的奋斗 。我们能够看到黄昏里屈原上下求索的艰难身影,也看到了李白斜阳下回鞭指长安时候的潇洒豪情,更能想象出王维“归来献天子”的黄昏胜利和喜悦 。
然而,黄昏意象也时常流露出诗人在体验生命飘渺后对尘世享乐的追求 。如
岑参《日没贺延碛作》:“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 。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
诗人在落日的沉吟里,传达出迷茫的人生感受,在人生失意时,个人的人生观,人生信仰随之产生了疑问,连个人早年的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也与落日一起沉沦,豪气不再,壮志不存 。诗人感受黄昏所散发出来的虚无诱惑 。面对这种忧伤,诗人走向了禅室幽静的追求:
李白《宴郑参卿地》:“一酌复一笑,不知日将夕 。昨来属欢游,于今尽成昔 。努力持所趣,空名定何益 。”
夕阳黄昏中弥漫的茫茫烟水,淡淡云山及冥色中残留的光明,构成了一个朦胧的空间 。这一切给人空灵逍遥的感受,由此引发了诗人屏弃俗世喧嚣,追求宁静以及人生的静默关照,从而达到精神的超脱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喧,问君和能耳?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