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诗词中各种意象代表的情感( 六 )


这首诗是诗人在“日之夕矣”的时候见到的山色鸟影,多么的美丽可爱啊 。山上的岚气弥漫,远山变得朦胧了,归鸟成群,结伴相随 。眼前的大自然是美丽的,生活是自由的,心境是闲适的 。这里黄昏意象蕴涵的是诗人隐退生活的乡居乐趣,充满了自适的禅意 。
裴迪的《华子冈》:“落日松风起,逐家草露曦 。云光侵履迹,山翠抚人衣 。”这些夕阳下的景物给人以生命愉悦之感,让人由生物的自由欣欣向荣,而体悟到人生的自由和宁静 。诗人在夕阳的黄昏里不再为俗世烦扰,而不必为个体生命悲戚,禅室的幽静,黄昏的自由宁静,使诗人达到了精神的涅磐 。
另一方面,日暮途远的追求还在于诗人对田园暮归的倾慕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一直重复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 。这就使夕阳在人化的自然里成为回归家园的象征,因此由夕阳、野花、牧童等构成的黄昏意象成为了诗人摆脱痛苦,追求快乐的理想载体 。如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也老念牧童,依仗候荆扉 。稚雏黄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这幅关中平原古老宁静,夕阳晚照的田园图画,切合着日暮人归,亲近自然的结构 。斜阳寂寂,牛羊下来,田夫荷锄,野老牧童等等构成了一副温馨的黄昏田园生活景象 。这里既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也没有人生失意的烦恼,有的只是平凡生活的和谐与温馨 。所以这种黄昏田园生活正是诗人追求自适摆脱精神重负,寻求精神愉悦的最佳方式 。因此,日暮途远的追求正是古代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体现 。由那种对人生理想奋发向上的积极追求,转向失败后禅室幽静亦或是田园暮归的追求,正是诗人在经受种种考验于打击之后的艰难追求,他们通过黄昏意象传达了他们的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
(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黄昏意象表现了深沉悲凉的生命意识
在中国古诗词里,夕阳日暮这一亘古常同的自然物与自然景物之所以被赋予了多彩多姿的感情色调与原型内涵,根源在于古人对太阳神性的崇拜 。日出于东方,日落于西方的自然规律,让古人由恐惧而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以及由落日推及而来的对个体生命悲剧意识的联想 。
神话家指出:“日落则是心灵发抖焦急的时刻 。当人们处于愉悦之中时,当人们的朋友离开时,当人们感到孤独时,他的思想再次转向更高力量时,夜暮的阴影降临了,不可抗拒的睡意抓住人们 。当白天消逝之际,诗人悲叹他的光明之友的夭折,除此之外,也在其短暂的生涯中看到自己生命的短少 。”我们古代的《乐府诗集.日出入》: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地,遍观是雅谓何?”钱钟书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 。”太阳东升西落,日出意味着生命的诞生,日落意味着死亡 。夕阳正处于即将沉落之际,所以诗人由落日余辉往往慨叹的是生命易逝,人生苦短 。
《古诗十九首》:“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
李白《古风》其十:“黄河走东冥,白日落西海 。”
刘希夷《代悲白头歌》:“婉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
这些古诗都透露出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人生易逝的悲叹 。流年似水,生命短暂 。怎不能使人触目惊心呢?所以李商隐在《乐游原》里悲唱:“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凭高远眺,在夕阳余辉下,长安的繁华闹市,郊野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是这样的美丽,然而这美好的一切,即将在夜幕中淹没了 。这怎么能不叫人悲从总来呢?诗人傍晚时分的“意不适”,不为离愁别恨,不为怀古伤今,只为自己热爱这美好的晚景,却又无法将它长久留住,更无法抗拒夜晚来临 。因而增添了一怀愁绪,发出好景无常,良辰易逝的惋叹 。
诗人们从大自然兴衰相继的现象中,领悟出世间万物盛极必衰的道理,油然产生一种美好事物留恋惋惜之情,慨叹人生的短暂 。而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感叹通常又会引起他们对功业无成的追怀感叹 。中国文人常常有着那种在有限生命中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是怀才不遇 。当理想幻灭,功业未成时,伫立于斜阳之中,那种孤独失落的感伤便会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
储光曦《登戏马台作》:“少年自古未得急,日暮萧条登古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