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诗词中各种意象代表的情感( 七 )


刘琨《重赠卢湛》:“功业未及建,光景忽西流 。”
当崇高的理想因现实的残酷而无法实现时,诗人或者借日暮萧条的自然景物予以抒发 。即使潇洒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面对功业未成的窘迫,也不免借黄昏衰景牢骚一通 。如他的《赠崔宗之》:“ 日从海旁没 。水自天边流 。长啸依孤剑,目极心悠悠 。” 诗人李白在日落黄昏夕落之时,自己有报国之志,却又无法施展,因而“长啸依孤剑”以发泄苦闷压抑的心情 。
人生短暂,功业无成,又常常使诗人对个体生命的审视而转向了对沧桑历史的审视,又由历史兴亡来反照个体生命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岁月更替,江山移代,多少英雄豪杰,丰功伟绩都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三吴风景,孤苏台榭”也都是“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就连金陵帝都也只落得“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在黄昏的掩隐里,多少历史多少朝代的英雄豪杰烟消云散了,而古代诗人立于黄昏之下,面对此情此景,怎不伤心悲怀呢?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汗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
全诗瞻仰故宅以怀故人,并移目于广阔背景之下 。“人去”“日斜”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之感 。
而刘禹锡的《乌衣巷》更是把这种兴亡之感发挥得彻彻底底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前两句,摄取乌衣巷傍晚时分的片段小景,渲染出冷落荒凉的氛围 。过去车水马龙的朱雀桥,如今长满野草闲花 。过去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乌衣巷,如今也只是夕阳西斜 。这两句通过“野草”“夕阳斜”等景物点染,勾画出朱雀桥和乌衣巷由盛而衰的历史性变化 。诗人通过这种黄昏意象的描写,寄寓了对历史无情的慨叹 。
由此观之,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始终是个体生命无法摆脱回避的一个内心与现实实体,朝往夕至周而复始地扣击与掀动着诗人的心扉 。黄昏夕阳引发了古人对生命的联想,人生短暂,岁月无情,又很容易让人追回往事,从而发出功业未建的惶恐 。同时,朝代的更替,历史兴亡,物是人非的感触又激发古人由个体生命内在的审视,从而深切感受到了生命悲剧的凄凉 。
(四)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往城北
——黄昏意象表现出感伤凝重的时代气息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古以来都影响着中国文人的心理 。他们把个人的价值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密切关注着国家兴亡,时世变迁 。从“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擦残照当楼”的吟唱到“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呼喊,无论是浪迹花丛的柳永,还是报国无门的辛弃疾,中国古人无不把国事当作生活中最高的关注点 。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因而国势衰微,社会动荡,无不引起诗人关注,而黄昏这个带有伤悼色彩的意象自然就频频用来表现国事衰乱的感叹 。
杜甫《日暮》:“牛羊下来久,个已闭柴门 。风月白清夜,江山非故园 。时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恨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
“牛羊下来久”“日之夕矣”,黑夜即将来临,而各家各户也早已关上自家的门 。社会动荡混乱,造成百姓惶恐不安,黄昏时分,四下自寂寂无声 。只有清分明月依旧,如平日一样,没有什么变化 。可是江山已改,满目创痍一片,那样歌舞升平,天下太平,景象已随岁月而逝 。这首诗里,诗人历尽社会动乱的创伤之后,有感而发 。由眼前黄昏的悄然无声,孤独寂静而阐发的对国家衰乱的感叹 。这种感叹在他的另一首诗《哀江头》里同样看得到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往城北” 。社会的动荡不堪已透过黄昏的景象暴露无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以一种黄昏的哀愁表现出来 。
同样,黄昏意象表现的诗人时代的叹息还在于对征夫戍边的苦寒和不尽离思
的描写上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一:“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
张旭《春草》:“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 。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
云间一纸书 。”
这些诗歌中,夕阳残照并不是偶然掠过诗人的心田,在唐代许多诗歌里都有描述 。征夫戍卒浴血奋战,抛尸荒野,弃家离京,忠心报国,在黄昏时候本应该回家同乐,却面对茫茫大漠,身披冰冷的铁衣铠甲,沉重的悲凉不禁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