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与西施的诗词 赞美范蠡的古诗( 二 )


作者:【罗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释】: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 。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 。“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 。“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 。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 。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 。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 。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
西施咏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
【简析】:
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 。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
【注解】:
1、持谢:奉告 。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
【韵译】: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
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
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
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
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
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评析】: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
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 。
??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
爱,就身价百倍 。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
深刻 。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此
言颇是 。
————————————————————————
西施滩
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
【注释】: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