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伦诗词 诗词知识
以下复制了一大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不过我个人认为,管它什么平仄,能写出动人心扉的句子,就是诗,就是好诗 。
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 。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 。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 。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
根据这个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为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关系一阴一阳 。平仄相替产生节奏,由此也就产生了汉语的音韵之美 。
对联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联、下联也要交替,即上下联相应的位置必须平仄相对 。字音的对仗加上字意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会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韵味和谐 。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
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 。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
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比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 。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 。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 。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 。但是,不能混用 。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 。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四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 。这里就不多说了 。
(二)、古(旧)声
现在社会都发展到哪里了,都要实现几个现代化了,况且现在全部通行普通话了,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古韵?是不是多余的事!是不是有意在为难大家?是不是在开历史倒车?古韵是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认为: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楹联爱好者,或是一个对联工作者,应该新声、古声都懂,哪怕是今后全部通行现代汉语了 。我们也要了解古韵,这是欣赏,学习,吸收,传承对联文化的需要!!!否则就不好说了 。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多个字,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 。
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这样也不好 。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是很有好处的 。俗话说得好:技(才)不压身 。在一生中,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也许是我们与平时自己看书学习的不同的一个方面 。有大家在一起讨论,效果会不一样的 。
- 人到中年,读懂这四首诗词,你就活明白了
- 《暗知识: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经典读后感有感
- 《肖申克的救赎》: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有你难以想象的生活价值
- 春节|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关春节的诗句诗词
- 观看医院知识讲座心得体会怎么写?
- 涉外礼仪知识怎么写?
- 初中学生毕业老师赠言怎么写?
- 拜访基本礼仪知识怎么写?
- 学校消防知识活动总结新推如何写?
- 赠送礼物的礼仪知识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