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安咸阳的诗词 关于咸阳的诗句( 五 )


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 。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 。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 。结果,还是象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 。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 。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
“夜闻”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 。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 。如今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
以上所写是金铜仙人的“观感” 。金铜仙人是汉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围”(《三辅故事》),异常雄伟 。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它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 。习凿齿《汉晋春秋》说:“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即铜人)或泣,因留霸城 。”李贺故意去掉史书上“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三国志》注引《魏略》)的情节,而将“金狄或泣”的神奇传说加以发挥,并在金铜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样,物和人、历史和现实便融为一体,从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来 。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 。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发生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 。而今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 。“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 。“指千里”言道路遥远 。从长安迁往洛阳,千里迢迢,远行之苦加上远离之悲,实在教人不堪忍受 。“东关”句言气候恶劣 。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亦且心为之“酸” 。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哪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 。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 。特别是“酸”字,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 。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
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绘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 。两种手法交互运用,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幻多姿,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愁”字,于参差中见整饬,色调统一,题旨鲜明 。“魏官”二句,侧重描写客体,“空将”二句则改写主体,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金铜仙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别汉宫,作千里之行 。伴随着“我”的唯有天上旧时的明月而已 。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而称月为“汉月”,它抒发的显然是一种怀旧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诠释的:“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 。”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 。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 。而今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 。“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 。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 。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
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 。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城外的“咸阳道”和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 。这时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而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 。“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 。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 。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它比《开愁歌》中的“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更加婉曲,也更为新奇 。